来成都一年许,最钟情的还是成都火锅。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吟着张籍《成都曲》,约上同学漫游古城美食街,三五成群,边涮火锅,边侃人生,这样的周末好不惬意。
蓉城夜晚,街头巷尾,热闹非凡。
“哩,好了没得嘛?搞快搞快!都等你们来了!”“楞个啥子嘛!把火揪小点儿!”火锅店里座无虚席,熙熙攘攘。
后厨的师傅不得一刻空闲,手中的菜刀嚓嚓直下,一大堆椒段落入锅中,长椒藏香,朝天椒撩舌,小米椒冷辣,花椒麻辣,抬头撞见,满眼满心的红,直冲人心。待锅中水汽尽散,老板孃孃才放心加入醇厚的牛油与浓香的排骨高汤,稍微一翻锅,一捧捧椒沫跃上汤面。随后,大火烧起,撒入桂皮、八角、孜然等香料,调和百味,加入陈醋与酱汁,平衡辣与香,最后的点睛之笔——茴香,必须在开锅前轻轻洒落。许久,汤汁趋于浓稠,油面红润透亮,此刻,就是动筷的最佳时机!筷子沿着碗边悠然转动,红油与醋相互交织,轻轻划出的轨迹聚散离合,都是在温柔致敬人世间巧妙安排的缘分。汤勺探入锅中,热气蒸腾而上,模糊视线,也温暖心房,这是食物之间的碰撞融合,更是祖辈们口耳相传的深沉乡眷与智慧。
“无辣不欢、无麻不食”,这又麻又辣是四川火锅的灵魂,与这座喜为人先、乐容天下的城市恰相呼应、相得益彰。人在城中食,食于人城中,今宵,我们醉美蓉城。
时常有同学问我:你家乡兴火锅吗?当然,在我们这个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美食王国里,哪里都会爱火锅。每每被问起,我的思绪就飘向遥远的家乡,飘向家乡的火锅旁。
家乡在桂西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里既有连绵不绝的山川之美,又有蜿蜒澄澈的江水之秀。沿河而下,两岸风光旖旎,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家乡的清汤火锅,没有成都火锅那般热烈奔放,却别有一番简易精炼之美,是家乡人民对美食的虔诚与敬意。炉一架,锅一放,水一加,放上姜片、西红柿、几根沙骨,稍加点盐,火锅汤底便成了,简单易做,干净利落。家乡的火锅关键在食材,来自大自然,新鲜、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田里的禾花鱼,山间放养的香猪、香牛、香鸭等,尤其是那些野生的菌菇,它们都带着大山的清新和田野的芬芳,食材洗净切好,上盘待用。家乡火锅最独特的是盐蘸,葱、姜、蒜、马蹄香、香茅、柠檬叶等十几种天然的香料,有时从后院地里直摘直用。盐蘸在家乡称为盐碟,食时一人一碟,各取所喜,自选自调。食材在清汤中轻轻涮煮,沾上蘸料,既保留了食材的鲜美,又融入醇厚的口感,既纯香又丰富有层次。
在家乡,生活就像清汤火锅一样,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无限的温馨与满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还有那里的人,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乡思之绪,跨越千山;火锅之味,尽显情长。离开家人,远离故土,踏上求学之路,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时常思念家乡、想念家人、惦念家事。每每此时,我便漫步火锅城,涮一次热腾腾的火锅,排遣乡思之愁。
成都火锅,鲜香麻辣,酣畅淋漓;家乡火锅,香甜脆嫩,暖和至醇。味各异,情相通。火锅美食如此,其人、其物、其情不也如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卢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