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如果要问哪种花最具代表性,相信大家都会认同非桃花莫属。前些天,有位同事拍了一张庭院里桃花的图片传给我,说大家都很喜欢它。我细细观赏,满树桃花娇艳绚烂,确是漂亮。
现代人喜爱桃花,古代人是否也喜欢桃花呢?那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翻阅古人的经典作品和传说,去剖析他们对桃花的认知吧。
桃花代表着忠贞的爱情。
唐代学子崔护应考名落孙山,因家乡遥远,只好留在京城,等来年再考。清明节那天,他到城外踏青,不觉走近一座庄园,欲讨碗水解渴。一位姑娘走了出来,让他进门坐下喝水,她自己则靠着桃树站着。姑娘羞涩的脸在桃花的映衬下十分动人。崔护心生爱慕,出言相逗,她含羞不语。两人凝视良久,因男女授受不亲,崔护起身告辞,怅然而别。
次年清明节,崔护又想起那位姑娘,就直奔庄园。只见桃花盛开而大门紧锁,于是,在门扉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便失落离去。几天后,崔护难抑思念之情,又去找那姑娘。还未进门,就听见庄园里传出哭声。敲门后,一位老人出来哭着告诉崔护,他女儿自去年清明节之后,就经常神情恍惚。今年清明节,他陪她出去散步,回家看见门上题的诗,便病倒了,几天没吃没喝就死了。
崔护十分悲痛,入内哭拜:“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姑娘奇迹般生还。老人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便成经典之作,广泛流传。
桃花是人们对美好未来向往的象征。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德才兼备,官职却不大。因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斗,以致军阀混战多年,他对统治阶级甚为不满,对那动乱不安的社会十分憎恨,于是辞职归田,去追求他精神境界中的幸福,他虚拟了一个人们过着和谐平安生活的世外桃园。
他在《桃花源记》里详细地告诉我们。在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优美的环境;在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和谐的生态;在那里,“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勤劳的人们;在那里,“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有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世界,他用“桃花”来命名,代表着美好的图景。
桃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桃花,即使人们原来对它不怎么熟悉,当深入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后,也会对其喜爱有加。
晚唐文人皮日休说,世人“以众为繁,以多见鄙”,这是对桃花不公正的审美评价。其它花卉“或以昵而称珍,或以疏而见贵,或有实而华乖,或有花而实悴”,唯有桃树“其花可以畅君之心目,其实可以充君之口腹”,价值最高。可见,皮日休对桃花的理解颇为全面深刻。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原来经常将桃花作为梅花的对立面来看待。他作诗曰:“俗人爱桃李,苦道太疏瘦”“饱知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着鞭”。他认为桃花过于俗气,属平庸花种。后来,陆游泛舟观赏桃花,感悟桃花丰富的文化内涵,情不自禁地称赞:“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他对桃花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审美观。
古人赞美桃花,是因为它娇艳芬芳,又纯朴无华,它从不张扬自己,而默默地奉献着。这种高尚品质,是其它花卉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