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沙市大赛巷依然人头涌动,热度逼人。许多外地游客举家前来观街巷风景,寻过往历史,品地道风味小吃。大赛巷,既传承沙市风味小吃的精髓,又在提升经营环境、开展精细化治理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如今早已成为沙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游客必到打卡的网红街。升腾的烟火气,流量变留量,让大赛巷熠熠生辉。
大赛巷小吃街独具特色。长不过400米,宽不过数米。走近大赛巷,扑面而来的香气惹人嘴馋,无论是外地游客,本地居民,还是央视六公主、著名影视演员,都被巷里的小吃深深吸引。
独具沙市特色的酸辣面、牛肉米粉、圆豆泡糯米、砂锅米线、矮子饼、米圆子、蛋炒粉、烤锅块、麻辣烫、小胡鸭、各式烤串……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流连忘返。见惯了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月饼,真正的食客,还是来大赛巷买那种原生的、香脆脆、不太甜、价格合理的沙市月饼。真正的食客,总是在大赛巷安静地坐下来,专心吃地道的沙市酸辣面,尽管吃得面红耳赤、汗流满面,但依然直呼过瘾。难怪央视六公主行走大赛巷、品尝沙市小吃那么专注、那么入神,难怪央视推广沙市大赛巷的节目那么受欢迎、那么有影响。
说到底,一条小吃街,看它火不火,看它留不留得住客人,关键是本地居民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来此,沙市人也常来大赛巷消费,只是逢年过节时,并不往那里挤,而是将空间留给外地游客。本地人喜欢的小吃,都是多少年打拼的结果,都有传承的看家本领,这是最好的推广,最有说服力的推介。本地人喜欢吃,游客自不必说。
有故事的街巷最能打动人。大赛巷并不是近年才火,它一直是沙市的著名小吃街。大赛巷有故事。很多人以为大赛巷是“农业学大寨”时取的名,其实不然。据介绍,它原来叫过大寨巷,以元代修过大寨门得名,明代改为大赛门,1967年曾更名为学农巷,1973年复为今名。《沙市志略》记载,“大寨巷,以元筑大寨门而得名。”与它平行的梅台巷、平安巷统称为沙市三条巷。由于这三条巷都是南北方向,南接胜利街接江堤,北连内河,历史上这一带商贸发达,从长江到内河的货物大都由此越过江堤。当年的运输工具除了木制独轮手推车,还有绳子和扁担,靠北坡的叫旱码头,靠江边的叫水码头。最早年,这里邻内河,很繁华,每年举办龙舟比赛,大赛巷名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有故事的地方总能吸引人。多少年过去了,大赛巷始终保持浓浓的烟火气,始终赓续沙市传统小吃的精华,并不断发扬光大。人们来到大赛巷,似乎触摸到它的古朴、小巧、典雅,感受到沙市作为江汉平原明星小城的魅力。古老的树木、周边的石板路、四围的名街巷,诉说着万千景象。多少年过去了,沙市大赛巷总能出新出彩,即便在拼流量的当下,也能推陈出新,永远保持活力满满。
优质服务,让小吃街文明经营。一条远近闻名的小吃街,火一时容易,保持长久热度却很难。沙市大赛巷之所以留量不减,热情服务、规范管理、文明经营是关键。与有关公司签订深度保洁三方协议,实行干湿垃圾分类定点上门收集。在大赛巷北京路口和大赛巷45栋处分别设置了电子升降桩,实施限行管理。设置4处非机动车停放点,供商户及临时非机动车辆停放。店铺门前绘有“店外1米线”。商户明码标价公示牌、网上收款记录等。设立顾客休息桌椅、安装分类垃圾桶……文明整洁、门店通透、路面明亮,无乱搭乱盖、飞线横穿、杂物挡道,实实在在的措施,让大赛巷更加声名远播。
一条名巷就是一条成功的经典广告。大赛巷了不起、不得了。无论三伏三九,风霜雨雪,它都生意火爆、人流如潮。大赛巷是这样,红星路等许多有很好基础的美食街也可以做到,相信一定能做到。
罗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