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每天汗如雨下,心躁难耐。古人没有空调、电风扇等怎么办呢?原来,古人有许多消暑纳凉妙计,读来令人感觉到丝丝清凉。
古人冰镇自有妙法,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里最早写到“沉李浮瓜”:“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意思就夏天来了将水果用冰水浸泡后食用,以祛热生凉。
“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向往的美味。“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晚凉一盏冰梅水,胜似卢同七碗茶。”唐伯虎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金刀剖开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这大概是一种更为独特的冰镇西瓜。
《武林旧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十分丰富: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等,冰雪爽口之物琳琅满目,毫不逊色于今日。
读来我就好奇,古人夏天哪儿来的冰水呢?原来是“藏冰法”,将冬天的冰块贮藏起来,待夏天时享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是藏冰,“凌阴”就是藏冰的冰窖。还有一种妙法是“集雪法”,《红楼梦》里的妙玉就曾集雪煮茶,引得众人纷纷称赞。《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历久不坏。”夏饮雪水,是十分清雅惬意的妙趣。还有就是制冰法,聪明的古人还会自己制冰,真是智慧啊。《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硝石制冰”的妙招,是利用硝石溶于水时吸热降温的原理造冰,改善了用冰难的问题。到繁华的大宋朝,冰的使用就非常普遍了,美人樱桃小口啜饮一口,透心的冰凉,暑热顿消。
一到三伏天,热得人不想多穿一件衣服。那古人避暑是如何穿着的呢?《岁时广记》提到古代有一种冰丝裀,由冰蚕丝织成,有消暑奇效,且价值不菲,像不像今天的冰丝的料子呢。冰蚕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苏轼诗中就有“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的句子。
古人夏天轻衫凉笠,也不想穿长衣长袖,“轻衫”才是他们真正的夏日着装。《桃花扇》:“流光箭紧,正柳林蝉噪,荷沼香喷,轻衫凉笠。”轻衫凉笠,衣物清凉,可避暑热。“轻”就是薄,到底有多薄呢?白居易在《晚夏闲居》中说“蕉纱暑服轻”,这“蕉纱”就是用蕉麻纤维织成的透气纱布,通体漏风,极其凉快。还有纱衣,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的“薄汗轻衣透”;又如葛衣,杜甫《端午日赐衣》里的“细葛含风软”,道出了葛布轻如蝉翼的特点。古人也有“短袖”,还有“吊带”装呢,看莫高窟中的初唐壁画,就有半臂的短衫或者宽肩带衣。
“凉笠”,就是古人的遮阳帽。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说的“藤席为之,骨鞔以缯”,就是老百姓最常戴的草帽,透气散热。宋代凉帽最为出名的是“苏公笠”,相传是苏轼被贬惠州时发明的凉帽,“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凉爽惬意。
古人喜欢睡凉榻和凉席。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湘竹床”就是一种凉榻。古代有一种特别的席子,用猪毛做成,叫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中说:“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读来我很好奇,难道会比我们的竹席子更凉快吗?
还有一种神奇的帛,叫澄水帛,酷暑之时,蘸水悬挂室内,立刻满屋清凉。
扇子是避暑利器。古人流行使用芭蕉扇,或曰葵扇,自东晋开始流行。竹枝词《草珠一串》中说到芭蕉扇来避暑降温:“三伏炎蒸暑气饶,如山朵朵火云烧。亏他行者偷来扇,个个芭蕉掌上摇。”
古人夏天避暑地,以锦结为凉棚,里面放置坐具,作为“避暑会”。暑天古人喜欢设置“临水宴”,临水饮酒,清凉惬意,无日不尽欢。
“水殿风来”一词出自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描述了女子在清凉水殿中吹风纳凉的场景。
《红楼梦》里的“藕香榭”就是水殿,四面莲叶茵绿,曲廊竹桥悠长,水上荷香阵阵,人伏在莲塘边的水阁上,吹着带有荷香的微风,叫人通体舒畅,好不惬意。
古人消暑计,真是有绝妙的纳凉智慧。
作者:周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