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前,流淌着一条小河,它蜿蜒在村庄与金黄的稻田之间,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我亲切地称它为“母亲河”,因为它不仅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更承载了我无尽的记忆。
在村庄的正中心,有一条宽阔的道路笔直地通向对岸,一座坚固的桥梁横跨其上。桥的水泥栏杆上,镌刻着“灵山秀水、大美石任、共同缔造”十二个红色大字。它犹如村庄的灵魂,静静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桥下,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天空的蔚蓝与白云的洁白,仿佛能够洗去世间的尘埃。桥的右侧,一排错落有致的水泥墩将河水拦截,形成了一个宁静的湖泊。湖水倾泻而下,宛如瀑布般壮丽,发出悦耳的哗哗声,为这片宁静的天地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这条陪伴我度过童年的小河,历经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桑变迁。它曾遭受干旱的侵袭,也曾经历洪水的肆虐。然而,在村民的精心打造下,如今以更加美丽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水面上,轻盈的竹筏与古朴的木船轻轻摇曳,脚踏船穿梭其间,村民熟练地操控着它们,宛如水上的精灵,在诉说着这片水域的新篇章。
我和女儿一同踏上了脚踏船。湖面碧波荡漾,翠鸟和野鸭轻盈地掠过头顶,微风轻拂,将额边的长发吹得飘忽不定。我试图将长发固定,却难以抵挡这轻快的风。随着脚踏船缓缓驶入水中央,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河水的温柔。它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轻轻地拥抱着我们,给予我们无尽的慰藉。我手握船桨,随着心情的起伏轻轻划动,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声飘荡在水面上,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将我带回了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
小时候,这条小河被长辈们亲切地称为“港”。那时的港里,河水清澈见底,小河的两岸绿意盎然,鹅卵石遍布,无数条蝌蚪一般大小的鱼儿自由穿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提着竹篮或小桶,来到小河边清洗衣物。我屁颠屁颠地跟在母亲身后,学着大人一样,蹲在一旁洗些小物件。大家都把小一点的石头当座位,稍平整的大石头当作搓衣板,有序地在港边排成一排。有时一不留神,衣物和鞋刷就随着河水缓缓流走,这时下游的人会帮忙捞起来,再用力给扔回去。木棍轻轻敲打着衣物,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伴随着河水的潺潺声、家长里短的谈笑声,以及孩童的嬉笑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乡村交响曲。
夏日炎炎,我们几个小伙伴洗完衣服后,并不急于回家,而是赤脚踏入河中,用装洗衣粉的空盒子捞鱼,或手捧起水洒在同伴的身上嬉戏。有时,我们还会在河边找到一些形状好看的鹅卵石,将它们当作宝贝般珍藏起来。河岸边,经常有村民在那里筛沙,用于自家建房,或者挣点辛苦钱补贴家用。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与这条小河相映成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小河旁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干旱时节,父亲和村里其他人一样,用水泵将港里的水抽到水沟,再引流到田里。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的男男女女来到河边,大家或蹲或站,将农具浸泡在河中,用河水冲洗去泥土和尘埃,也洗去一天的疲惫。大家互相交谈,分享着劳作的点滴和收获,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小闺女都快初中毕业了。但每当回到娘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带着孩子们来到小河旁,漫步在田野间,深深呼吸着那夹杂着泥土芳香的空气。记得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女儿望着河水中的亮光,好奇地问儿子:“哥哥,这水里都是什么啊?怎么闪着光?”儿子调皮地回答:“那都是金银呢!要不要咱们下去捞?”女儿转向我,眼中充满期待。我微笑着反问她:“那你觉得呢?”女儿沉思片刻后说:“妈妈,我才不信哥哥的。”我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小河边回荡,仿佛在为我们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相信这条小河都会静静地躺在这里,保持着最初的美好与宁静。它将永远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而在我心中,它将永远如母亲般刻在记忆深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盼家乡的小河能够增添更多有趣的项目和设施,吸引更多的朋友来到这里,与我一起追寻那些快乐时光与美好回忆。
作者: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