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也称淮山,在琼北地区的农村,人们俗称山薯。我小时候在琼北地区琼山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了欢乐无比的童年时光。那时候,做过许多有趣的事,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挖山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琼北地区的农村还没有大开发、大建设,原生态植被保存得很好。在我居住的小村庄,森林茂密,野生灌木丛随处可见,许多野生动物都在这里生存,野生植物更是自由生长。在深山里,在山坡上,在田野边,在沟渠旁,都遍布着各种野果树,生长着竹笋、野菜、各种药材等等,山薯也是一种随处可见的野生薯类。
山薯,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是一种美味,大家一聊起它,就会直流口水。由于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准还处于勉强温饱阶段,如果能有一些除了米饭、红薯之外的食物打打牙祭,那是件很幸福的事。于是,村里的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由大些的孩子带领,成群结队去挖山薯来做“公道”(海南话,意思为聚餐),以解解嘴馋。
一说要挖山薯,小伙伴们会热情高涨,争着参加。大家先做好分工,即谁负责去找野生山薯藤,确定哪里有成熟的山薯,谁负责出水桶,谁负责出挖掘铲、锄头、镰刀、箩筐、畚箕等等工具。一般野外都有零星的山薯藤散布着,发现它们并不难,难的是从这些零星散布着的山薯藤中,分辨出哪根埋在土下面的薯根是成熟并且较大的。一般年纪稍大的孩子较有经验,因为他们跟随大人们挖山薯的次数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看看山薯缠在大树上的藤是否蔫黄了,叶子大不大,丰满不丰满,再用锄头顺着藤挖一下泥土,找到地表下的根。如果发现藤叶变枯、地里的根比较粗,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根山薯应该成熟了,有开挖价值。
挖山薯之前,一拨小伙伴先用镰刀把山薯根周边的藤、树叶、杂草清除干净,另一拨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水抬到山薯根旁,往地面浇水。由于山坡上土质黏且硬,所以要用水把地表浸泡一下,之后的挖掘便较为顺畅。
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力气较大的同伴则用锄头在山薯根周边挖出几十厘米深的坑。坑挖好后,就可以用挖掘铲沿着山薯茎的四周,垂直地往深处挖。山薯茎是垂直向下生长的,越往下,茎越粗壮。然而,越往深处挖,挖掘就越困难,山薯茎容易脆断,一不小心,就被折断了。折断的山薯茎,一小段一小段的,露出茎肉的部位沾满了泥土。
小伙伴们干活时是轮番上阵,这个累了,那个上,轮流几次后,坑已超过一米深了。这时,就完全由大孩子跳进坑里继续往下挖了。一般挖到接近2米时,才能挖到山薯茎的尽头,至此,才算完成了一根山薯的挖掘工作。成熟的山薯一般长度为1.5米至2米,重量可达6至7斤。如果挖到两三根山薯,费时至少大半天。一个上午甚至更长的时间,山薯虽然好吃,但挖掘真是太费劲了。
欢天喜地把战利品——山薯抬回村里,是大家心情最愉快的时候。有的唱歌,有的说笑话,有的憧憬煮熟山薯的美味……不知不觉中,挖山薯的疲劳感消失得无踪无影。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当然是做山薯“公道”了。大家有的从家里拿来锅、小铲,有的拿来油、盐、大蒜、米,有的拿来青菜,再选择一块空旷地,找来石块、砖头,搭起临时灶台。要找些残枝、枯叶、稻草过来,用火柴点着稻草后,就可以起火煮薯了。年纪大些的小伙伴当起了“主厨”,把锅加热后,先放上油,再加入大蒜起香,接着把削皮、洗净、切块的山薯放进锅里翻炒,不一会,淡淡的山薯清香味便扑鼻而来。此时,就可以把淘洗干净的大米倒进锅里,加入足量的水,盖上锅盖。此时,很多小伙伴当起了“柴火娃”,他们拼命往灶火里添稻草、枯枝、残叶……
大约半个小时后,掌厨的小伙伴掀起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溢满四周。大家知道,山薯米粥熟了,只等掌厨的小伙伴放入青菜、加盐调味,便可大快朵颐了。
终于,小伙伴们各自拿起从家里带来的碗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站在锅前,掌厨的那位便往每人碗里舀入山薯米粥。
如今,每当忆起儿时挖山薯、吃山薯米粥的时光,心里便暖融融的。是啊,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那份朴素而简单的感觉,并长久地存留心底,直至永远。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