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时,我在老家大岭屯居住。我们生产队养了二十多匹马,十多头老牛。春天来临,柳树婀娜,青草碧绿。生产队为了节省饲草,就要派两个人去放牛马,这活儿在农村属于轻体力劳动,队长会安排不能干重活儿的老人或半大小子来放牧。
那时,对从事放牧任务的社员都以“倌儿”相称。我记得那时的牛倌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伍军人,姓李。马倌儿叫范小二,十六七岁,弯弯的眉毛,眼睛细长,总是笑嘻嘻的。每天清晨,他俩来到生产队院里,把不去干活儿和老弱的牛马缰绳解开,然后把四五头牛或马连在一起,赶着畜群向西甸子走去。
距离我们生产队西面三里多地的下坡处,有一望无际的草甸子,俗称西甸子。西甸子生长着碧绿的青草、野蒿和香蒲等多种植物,有的地方还有一片片的柳树丛,甸子里还分布着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的水沟和水塘。春天的时候,西甸子到处都充满了生机,绿草随风摇曳,野花竞相开放,花香沁人心脾。野鸭子在水里觅食,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着,青蛙在水草里“呱呱”地叫着。在柳林上空不时可以看到野鸡、沙半鸡和鹌鹑飞过,有时还可以看到野兔和狐狸的身影。
老李头儿和范小二把牛马赶到了西甸子,给一些比较顽劣的牛马两只前蹄用绳子绊上,这样它们只能跳跃前进,以免到处乱跑。我和小伙伴们每到周日或者放假时,经常和小马倌儿一起去西甸子放牧,有人陪伴,小马倌儿也很高兴。他教我们骑马骑牛,告诉我们骑马要靠前,骑牛要靠后。骑马时要抓住马鬃,两腿夹紧马肚子,就不容易掉下来。经过几次摔打,我终于学会了骑马和骑牛。春季时老牛脱毛,我们还滚牛毛球玩。
我们帮助小马倌儿下好了马绊,就去挖野菜。像小根蒜、婆婆丁、柳蒿芽、芨芨菜等,一会儿就能挖一筐。在柳树丛和草地里,我们有时会捡到野鸡蛋和野鸭蛋。有一次,我在柳树下发现一窝十个野鸡蛋,像硕大的珍珠,又像白色的元宝,静静地躺在那里。当我把它们捡起来,放到筐里,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有时我们骑在马背上吹着柳笛,有时我们分伙轮流摔跤,有时我们在柳林里玩藏猫猫,有时在河沟里用蓄笼“淌鱼”,有时用网端鱼。
放暑假时,我们骑着马来到西甸子,西甸子有个地方叫大垡坑,中间有两米多深,周围浅,水很清澈。小马倌儿和我们每天都要来这里洗澡,我们有时进行游泳比赛,有时分伙打水仗,有时看谁潜水的时间长。大垡坑里水花四溅,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有一天午后,一个小伙伴发现远处有一个小水塘里面有鱼,可是那天没有带捕鱼工具,只有一只小水桶。小马倌儿灵机一动说:“咱们淘鱼!”然后大家轮流用小桶往外舀水。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把水淘没了,大家就七手八脚地开始抓鱼,有鲫鱼、胖头鱼和鲤鱼,还抓了三条大鲇鱼。伙伴们把鱼分了,然后找了一些柳条,把鱼串起来。此时已是夕阳西下,小马倌儿清点了一下马匹数,发现少了一匹黄马,大家急忙分头寻找,终于在柳林深处找到了它。不知何时,它的缰绳开了,被缠在了柳树根上,怎么也挣脱不开,急得它团团转。我们给它解开缰绳,它“咴咴”地叫了两声,好像是在表示感谢。我们高高兴兴地在夕阳里骑着马儿拎着鱼儿回家了。
秋天到了,一个周日的下午,我们骑着马来到西甸子,找到一片茂盛的青草地,下好了马绊,小马倌儿笑嘻嘻地对我们说:“今天咱们野餐!”说着就安排小伙伴们分头行动。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陆续回来了,捞了二十多条小鲫鱼,还有三十多只哈什蚂,掰了十多穗青玉米。小马倌儿指挥孩子们挤鱼,给哈什蚂扒皮,然后抹上盐,再用钎子穿上。旁边就有打秋柴晾晒的蒿秆儿,抱来一些,点起了篝火,开始烤鱼,烤哈什蚂。小马倌儿在玉米根部插上蒿秆儿再插到地里,在玉米周围燃起了柴火,不一会儿烤鱼和烤玉米的香味就弥漫开来。玉米烤熟了,大家急不可耐地就着烤鱼、烤哈什蚂吃起来。吃得正香时,突然附近的草地上传来了低沉的“哞哞”牛吼声,大家抬头一看,只见公牛大花和老黑,不知什么原因顶起架了,它们角抵着角,瞪着血红的眼睛,正在角力。大家赶紧跑过去,用鞭子和木棍把它们分开,以免它们受伤……
几十年过去了,我和小伙伴们放牧的童年往事还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幸福与快乐,至今难以忘怀。
朱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