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山一夹,是一片平地,顺着山势走着。一条水从村子后面的山中流下,白白净净的,一路收拢泉水、花香、鸟鸣,到了村前,也一片白亮,一片荡漾起来,白天黑夜地朝前流淌着,流过山嘴,流到山外,就不再叫塔院河,而是甲河了。甲河再流,就流入汉水,流入长江了,不过那已经很远很远,远得很多村民没有去过。也有的去过,回来满脸阳光,说那里的水太大了,过船呢。
平地当然是不能盖房的。这儿山多地少,每一片都是一块庄稼,被挨挨挤挤地利用上,或麦苗、或油菜。有的地方,有席子大一片地方,村人也会收拾了,砌坝,垫土,垫上猪粪,成为一片上好的田土。然后,到了春天,细雨过后,撒上菜籽,发芽、长叶、开花,开出一片金黄。到了夏季,栽上秧,一片青嫩。村人不嫌地小,再小的地也能长庄稼。还有不嫌地小的,就是青蛙,有灵性似的就赶来了,在水田里呱呱呱地叫着,静夜传来,显得格外响亮。由于地块很小,也不用水渠,费事,山里的竹子多,剖一根,打通竹节,一节一节地接着,就将白白的水引入田里,滋润着秧苗。
人在小村的路上走,这样的一片片田土交接着,延伸着。
田边一般都插着竹竿,有豆藤扭结着牵蔓上去,一朵朵豆花或开或花骨朵,如蝴蝶一样翩跹着,好像风一吹,就要飞走一样。外地的人来了,手插在腰上看着,赞叹着说,这是画。更有戴着眼镜的人补充,简直是工笔山水。工笔山水是啥,村人一般不知道,不过,知道是在夸村子,因此一个个眉眼生光,说话也大声武气了,笑声铜锣一样响,哐哐地撞在对面山崖上,又飞回来,惊得几只鸟儿振动着翅膀,噗噜噜地飞走了,一直飞入远山的雾气中。
它们的巢,难道在远山云雾中吗?
二
村人的房子都靠着阳坡的山根,大多为三层小楼,也有两层的,窗子很大,玻璃闪着阳光,还有绿色。楼前是场院,也绝对不空着,除了一条石板铺成的路,一路伸展向门前外,还有一块菜地。菜地一般有几铺席子的样子。这里人说地大小,不用亩算,算不成,没有上一亩的整块地;用分算,觉得费事。于是,就用席子比较。
人问:“你家菜园子多大?”
主人笑着回答:“三铺席子的样子。”
三铺席子,不大,可是一家四口,或者五口,菜就够了,不用买了。
村人的院子外面,是一条石板砌的水渠,全村统一的,不能乱。没有规矩,咋成方圆?水渠里的水有桶粗,是从河里引入的,白白亮亮的朝前流淌着,流过每一户人家的院子前面,然后拐一个弯,再次汇入河里去了。渠的外边是通村公路,水泥铺成的,宽宽展展地一路延伸到云雾深处去了。水渠的上面,各家各户都用水泥铺着一座桥,很小,月亮形的。一家如此,家家学样。
菜园靠着院边,用竹篱笆围着,打着方格,上面扯着豆藤,挂着青嫩的豆角,有四季豆,有豇豆,有蛇豆……有的还扯着牵牛花藤,一朵朵牵牛花,对着太阳吹着喇叭,呜啦啦,呜啦啦,好像响了一院子的声音,都是草木的声音。
菜园里有小白菜,有西红柿,有辣椒,有茄子,一片繁盛,一片青葱。村里的主妇从地里劳作回来了,到菜园里摘了菜,在水渠边一洗,拿回家,就响起了砧板声,响起油在锅里吱啦吱啦的声音。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来,香气飘出来,饭香荡漾出来,在村子漂浮着。
然后,就有喊家人回去吃饭的声音,袅袅地响起来。
水渠边是一排柳树,都扯着柳丝,扯着绿色,随清风荡漾着,如珠帘一样。男人们坐在柳丝下下棋,或聊天,听了家里的喊声,各自提着小椅子走了。有的干脆回家盛了饭,来到柳丝下吃着,凉风习习地吹着,凉快,舒服。
远处,有云一朵朵地飘过,轻悠悠地飘过山尖不见了。
树上,有鸟鸣一声声落下。当然,也有蝉声,吱啦吱啦地流淌着,流淌了一地。
三
村子叫塔院,是有一座塔,就在村子后面的山尖上,如一支巨笔矗立着,躲在云雾里,时隐时现。有专家来考证过,说是唐代的。村人有懂得的,就睁大眼睛说:“是武则天时候的啊?”
专家笑着点头,村人一个个脸上带光:是武则天时的塔,多早啊,别的村有吗?没有,只有塔院村有,说明这儿古啊,年代远啊。
塔旁有一个寺院,小如斗,叫塔院寺。也不知是寺以村名,还是村以寺名,反正就这么叫上了。庙里也有和尚,晨光中,如电影里的一般也趺坐在山崖上,一动不动,对着晨光如铁;到了黄昏的时候,站在夕光下,简直能看清眉眼,双手合十。也有钟在黄昏里响起,咚嗡嗡咚嗡嗡,声音在黄昏里一圈一圈地扩散着,也在小村一圈圈地扩散,扩散出一片静谧,一片和谐和温馨。
大家想,寺庙也一定是唐朝的吧。
村子的山上,也就是最近几年,别的草木慢慢少了,多的是茶林,从山头到山脚,甚至山崖上都是。就如画家拿着一支画笔,饱蘸了绿色,呼的一下扫上去的,一抹儿绿,绿得醉眼,绿得碧嫩。然而,寺院和塔所在的山上却没有茶树,全都是几人合抱的树木,阴翳蔽日,也遮蔽着鸟鸣。村人要茶,茶能出钱,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他们清楚,有的地方是不能种茶的,譬如寺庙,得给佛留着,给钟声留着,也给僧人留着。
僧人来去的时候,衲衣上带着绿色,也带着茶香;好像念经的声音都带着茶香,声音唧唧哝哝,很是端严,很是庄重,让人一见一听,心里就清静了,就干净了。
村子也浮荡着茶香,如轻纱一样缥缈着,捉不住,可能嗅得到,感觉得到。
村子的茶,据说在外面很出名的,叫塔院翠峰。泡一杯,白瓷杯子里是碧绿的茶汤,浮荡着一袭青嫩的茶香,将村人一个个从农人变成了茶农,将他们也润泽成了茶客,拿着杯子,坐在水渠边的柳树下有滋有味地品着、评着。谁的茶好,四道茶汤后茶香仍在;谁的茶香真,带着木香的味道,不知咋制的;谁的茶嫩,茶毫如米……那样子,好像自己真的成了品茶专家一样,一副莫测高深的样子。
夜晚,月亮从东山顶上出来了,圆圆一盘。
自从有了茶林,自从满山茶树葱茏后,水更清了,天好像也更蓝了,甚至月亮也更圆更亮了,月光白亮亮的将整个村子照着。整个村子都成了玉石一般,洁净无痕,包括流水,包括树木,都是这样的。
人坐在院子里,慢慢地品着茶,吱儿吱儿响着。
院子除了菜园,就是花草的世界,也没啥名贵的花儿,有木香,他们叫香花刺,香雪霏霏;还有紫藤,和葡萄藤纠缠在一起,就是一个凉棚,下面是石桌、石椅;还有石榴花、木槿花、栀子花。当然,杏树桃树是少不了的。梨树不能栽在门前,得栽在房屋的侧旁,一片白色映在门前不好,这是约定俗成的。小村有很多规矩,譬如小孩不能朝水里撒尿、初一十五要去塔院寺烧香、腊八要喂鸟儿虫儿腊八粥、腊月三十要给牛喂一顿米饭……这些都是小村的规矩。
小村有很多规矩很怪,很好玩。
走了多少年,走得很远很远,可我仍清楚记得那些规矩。这些规矩,已经和我血脉相连,长进记忆了。
四
至于塔院湖,是在小村出现旅游后才出现的。那时,小村已经有了农家乐,有了旅馆、茶馆;有了车来车往的游人,来摘茶,来品茶,来购茶,还有来看景的……村上于是决定,修一片湖。决定的时候,也不是村委会说了算,村人坐在水渠边,一边喝茶,一边你一言我一语的。小孩在水渠边浇着水,叽叽嘎嘎的。然后,大家同意,修湖。
别处修湖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简单,用村人的话说,如写一个“一”字,简单不?
两座山在两边,一路延伸着,沟口立了一道坝,将流水给汇聚起来,就汇成了一片不大但也不小的湖,湖水映着天空映着白云映着山,也映着村子。这湖,是请专家设计的。专家转悠了几天,让在水边栽上苇草,让在水里栽上莲花。
水上有船,不买外面的船,那样的船不好看。
村人自己做,有木匠,有树木,吱啦吱啦地锯,哼哧哼哧地劈着,弹墨线,凿眼儿,就做成了一只只小小的船,两头尖。上石灰、抹桐油,几道工序下来,船就能下水了。让女孩子撑着,搭载游人去对面茶山采茶,去塔院寺看景,去对面的洗心渡口茶馆品茶。当然,你也可以戴着一顶草帽,如渔翁一样坐在岸边柳树下垂钓,湖里放了很多很多鱼苗,都长成了大鱼,有时亮膘,一甩尾巴,溅起一朵朵水花。钓了鱼儿后你可以掏钱买了,提到水边的新鲜小吃店,请店家给做成清蒸的,或红烧的下酒,坐在店里靠窗的木桌前喝着,看着塔院湖的风景,或对面茶山风景;有的直接拿到船上,船上有方小木桌,摆着吃着喝着,随着船走着。四边苇草起来了,黑鸟在里面鸣叫,唧唧唧唧……白鸟在里面振翅,或者飞起,飞向那边的山里雾里。荷叶起来了,一片挨着一片,擦着船舷,沙沙沙轻轻地响着。一朵朵荷花摆着各种造型,风姿绰约出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在等着你欣赏。
水边有宾馆,不是砖的,不是玻璃钢筋的,是木头建造的。木头也不上漆,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叫什么?竟然叫“养月木屋”。
这些奇怪的名字,都是村子一个走出去的写文章的家伙想的,亏他怎么想出来的。月亮出来后,照在水里,一片片月光一漾一漾地映入了木屋中。人坐在木屋里面,灭灯后亮堂堂的,如同白天。月亮圆圆的躲在湖里养着;月光白亮亮的在木屋里养着;来这儿游玩的人呢,心在这儿闲闲地养着,没有了一点儿心思、一点儿烦恼。
至于我的思念,一直在这工笔小村养着,丰满如月,从不见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