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给我打来电话,说家乡的老井重修工程快要竣工了,让我找个时间回去看看。
重修老井,这已是老话题了,但一直都只是提议,没有实际行动,人们更多的心思用在土地上。今年3月,堂兄又同我说了这件事,并给我发来他手写的倡议书,要我帮忙看看。这份倡议书写得满是真话实情又接地气,我只是作了适度调整与修润。倡议书发出后,响应热烈,大家争相捐款,很快就开始动工重修。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人们促成了一件事情,了却了一份心愿。
老井是我们田西村的第一口水井。一口水井就是一部村庄发展史。清朝康熙年间,我们的先祖从5公里外的沙尾洋村搬出来,在上界园定居,并和邻近的三坑村共用饮水井。后来又从上界园迁到田园西边,沿用田园西边之意,取名田西村。搬过来后就挖了这第一口井,现在井内还放着一条八角石条。
算起来,田西村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老井有着村庄一样的年龄。光滑的石板足以证明老井的年代久远。井壁的砖油光滑亮,井口的石被井绳磨出道道寸把深的凹痕。
老井四周连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通往村子的角角落落,像一根根绳子系着村里家家户户。只要不妨碍行走,人们也都宽容地允许一些山花野草在它的周边开花结果。到了盛夏,这些花都在开放,香透了鼻子。走近老井,首先感到一种清凉的气息。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有人到井边挑水。也有抬的、提的,有的干脆把要清洗的物什、蔬菜或衣服拿来,就在井头清洗干净再拿回去,省了挑水的劳累。有时来的人多了,就得等,扁担桶罐放了一大片,男女老少站了一大片。女人们围坐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男人们掏出烟卷儿,一番推让过后也不客气便吧嗒吧嗒的抽了起来。也有人带来水烟筒,一个人抽完,马上会有第二个人接过去,根本停不下来,完成一个轮回后,大家就挑着水各回各家。井台成了人们联络感情传递快乐的场所。
老井的水清澈甘甜,喝上几口浑身凉爽,非常解渴。用它煮饭口感极佳,泡茶茶香,就是烧壶白开水,也比别的井水甜。有时把手伸进水里,总有一种温暖的手感。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里的姑娘个个出落得标致漂亮,小伙子长得帅气大方。村里民风淳朴,大概也与长期饮用老井的水有关吧。
小时候听母亲说,小孩子外出带点井水走再远都不会迷路,干农活喝点井水也不容易累坏。其实我是知道的,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没有巧克力,没有珍珠奶茶,没有百事可乐,一个母亲所能给予孩子的,也只有这老井的水。我每次到田里干活,总会灌上满满一玻璃瓶井水,那是一瓶的快乐与自信。
老井的水大都充盈,足够一村子的人使用。到了夏天,用水量多,老井的水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景。如果逢上干旱,那用水就更为紧张,排着长队等水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为了避开用水高峰期,我记得母亲当年总是凌晨2点就起来挑水。等的人多,水来得少,就有性子急的,拿个水瓢下到井下,把水舀到水桶里再让上面的人帮忙抽拉上来。
挑水是一件力气活。我们村建在一个山坡上,我家在坡顶,虽然只有400多米的距离,但要挑着一担近100斤的水爬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都是一路停停歇歇,才能把水挑到家里,如果是下雨天,难度就更大了。我就有在雨天挑水摔倒的经历,留在膝盖的疤痕还清晰可见。
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天热时想吃点儿凉的水果,就用刚打出的井水泡上一泡。我曾经用篮子装着西瓜,拿绳子系着放进老井里浸泡,个把小时后再取上来,西瓜吃到嘴里又凉又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陆陆续续地用上了压水井,再后来,又用上了自来水。井的作用就慢慢淡化甚至完全丧失。
可是,在使用自来水方便生活的同时,人们又遇上了新问题:自来水不仅不能生着喝,还有一股子味儿。同时由于长期不使用,老井周边杂草丛生,俨然成了鸡鸭们的活动中心,且处于低洼地,大雨天雨水就会漫过井面灌入井内,它已经没了作为井的底气。
人到中年容易怀旧,哪怕是不太起眼儿的一件老物什,抑或是一个人一件小事,但凡是自己经历过的,偶尔想起也能让人泪眼潸潸,譬如这老井。就是这些熟悉的空间使人心事安妥。
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要回到村里,总要去看看老井。井台还在,只是长满了青苔,再也看不到旧时的热闹场面,显得异常寂寥冷清。我躬身抚摸着冰凉的井沿,向井下一看,只见水中有一片很小的天,映出几丝淡淡的晚霞。我忽然感到,这老井,应长期保留下去,保留下来的不只是村中一景,还有历史与念想。
谢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