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升级”为婆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分享着她的欢喜,透过那沧桑中尚存的天真,思绪不知不觉飘得很远。
少女时代,我们如一朵向日葵,努力追梦;少妇时期,在婆媳关系中略有波折,百转千回;初为人母,犹如勤劳的小浣熊,全力以赴……仿似一眨眼,时光催人老,曾经的儿媳妇,已然“升级”为婆婆,幸福之余,亦感到五味杂陈。
闺蜜说,外人看到的婆媳关系,永远只是冰山一角,个中内情,冷暖自知。那么,如何找到平衡点,让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从零情感基础到相敬如宾,从纷繁复杂走向简单从容,这实在是千古大学问。
聊着聊着,想到了《红楼梦》。青春时期,我们都喜欢这部名著,痴迷里面的诗词和景观,更为“宝黛”的爱情悲叹;如今人到中年,纵观《红楼梦》,对比其间的婆媳关系,令人心生感慨。
故事里的事,映照着生活的缩影。人生不过百年,家是共同的港湾,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们热切期待的,是在家庭和睦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平等温暖,身心舒畅。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因大家和小家界限不明,所谓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像经典作品中演绎的那样,总是莫名增添了怨怼——
名篇《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举身赴清池”,而丈夫焦仲卿“自挂东南枝”,酿下千古悲剧;一曲诗词《钗头凤》,叹不尽陆游和唐琬的悲情虐恋;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毛豆豆与婆婆在各式各样的争斗中,开启了理想化的婆媳关系……
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诠释着婆媳关系的内涵,让人在鸡毛蒜皮中,依然有热情前行。
成长是一生的事业,不仅针对孩子,同样适用于父母。自己是孩子时,渴望脱离父母的约束,获得自由;自己有了孩子后,又渴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应对繁杂的生活。而大多数父母,愿意奉献自己,为孩子分担。由此,几代人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自己的事,哪个是父母的事,哪个是孩子的事,问题自然接二连三。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西方的家庭关系就像一捆木柴,虽然被家庭的纽带绑在一起,但是作为木柴个体而言,他们还是独立的,彼此之间的界限是明晰的;相反,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更像石子投到水面后,水面上的涟漪,是一种由己推人的模式,你很难分清楚彼此之间的界限。”
那么,界限是什么?又如何确定界限呢?我跟闺蜜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寻觅到“一碗汤”的距离——
居住地界限分明。不住同一屋檐下,做好一碗汤,送过来或送过去。到达目的地时,汤的温度刚刚好,不凉不烫。
情感界限分明。婆婆爱她的儿子,无可挑剔,媳妇爱她的丈夫,无可厚非。彼此互相理解,努力做到“爱屋及乌”。
管理界限分明。能帮助的时候,婆婆搭把手;能孝顺的时候,媳妇不旁观。世上没有所谓的“应该”,要懂得认可和感恩。
关系界限分明。因同时爱一个男人,所以婆媳是对等的,是利益共同体,所有的初衷都为了家庭和谐。
亲密界限分明。如果做不到“视如己出”的关爱,那就互相尊重和包容,相敬如宾……
于是,释怀,我与闺蜜欣然一笑。往后余生,胸怀大海,以“一碗汤”之爱,暖胃,暖心,暖生活,所遇皆欢喜。
李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