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姨妈生日那天,突然提出要我陪她到姨妈家去。“十几年没去过谷仓了,今年一定要去看一看。”
我们村离谷仓(姨妈的村庄)大约有20公里的路程。“早一点去,我想和姨妈多待一会。”母亲今年91岁了,由于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两腿走路极不方便,平时走路都要靠拐杖,离开拐杖便寸步难行。十几年了,母亲很少出远门。
听母亲说,姨妈今年也84岁了,与母亲相比,姨妈虽然驼背,腰几乎弯成了半个圆形,但身子还是挺硬朗的。母亲的生日,姨妈几乎年年赶来,每次都是骑着她的“专车”——一辆三轮自行车来的。“姨妈,年纪大了,一个人骑车不方便,以后我亲自开车去接您。”每次看到姨妈慢悠悠地踩着三轮车到我们家来,我的心疼得要命。“现在的路好走,从家门口到这里,都是水泥路,没事。等到哪一天真的踩不动了,再叫你。”姨妈一见到我母亲,放好车子,拎着几个大包小包,开开心心地向她走过去。
20公里的乡道,虽然七弯八拐,但是硬底化的道路,开小车只需要十几分钟时间。“妈,姨妈家到了。”“什么?到了?这么快就到了?”母亲不相信,眼睛睁得圆圆的,满脸又惊又喜。
听到姨妈呼叫的声音,母亲这才坚信,是真的到谷仓了。“屁股还没坐热呢,这么快就到了。”母亲呢喃着,握住拐杖,硬要自己下车。
十几年没到过妹妹的家了,母亲这位大姐姐,拄着拐杖四处走动。哦,和我们村一样,巷子都铺上水泥了,房子也一个样,都盖成楼房了。这路灯也好像我们村的,顶上也戴着“帽子”(太阳能板),听说这灯亮通宵都不用花一分钱……母亲不是好奇,是欣慰。妹妹也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过去,没有小车,没有自行车,没有水泥路,要来谷仓一趟,不容易。母亲非常感叹!是的,记得小时候,我每年大年初三都会陪着母亲走亲戚,最怕去的地方就是姨妈家。路不但远,且特别难走。都是山路,小路小得连双脚都放不下。还要蹚两三回小溪,有时遇上下雨天,小溪过不去,还要绕一个大圈,上了一个大坡,又要下几个更陡的坡。就这么20公里的路,早上6点出发,中午差不多要12点了才能赶到。
那时,就算有自行车或者小车,也派不上用场。无路可走。去哪里都要靠双脚。“孩子,走一步是多长,40里路要走多少步?”我穿着过新年的新衣服,帮母亲拎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一壶开水,还有几个叶搭饼。“走累了,饿了,喝一口水,吃一口饼,又可以多走一段路了。”母亲是当时乡里的妇女主任,经常走路到县城开会,80里远的路,她都是一个人白天黑夜地风里来雨里去。路走多了,自然就有了走路的经验。
“孩子,你走在前面,妈妈看着你走路才放心。”母亲肩挑着两个大大的竹篮殿后。竹篮很沉,扁担都压成了一个月牙形状。里面装着一个大大的年糕(每一个竹篮放两大块),还有两块猪肉(大多是盐渍的),一只阉鸡,还有番薯、芋头或者大米之类的东西。反正,走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阴森森的山路上,除了一路的鸟声虫鸣声,听得最清晰的就是母亲挑着竹篮的扁担与肩膀摩擦而发出“吱喳喳”的响声。这声音,现在回忆起来,像极一首山村进行曲,非常的铿锵有力。遇上了小溪或者独木桥,母亲就会放下担子,先把我背过去,再折回挑她的竹篮。
一路向前,心急的我,脚都磨出泡来了,脖子都拉长了,还是没有看到姨妈所在的村子。“这是什么路,姨妈家为什么不是舅舅的家。舅舅的家就没有这么远。”母亲放下担子,用毛巾擦了擦满头的大汗。“孩子,就到了。姨妈家现在应该很热闹了。我们到了就有鸡腿吃了……”母亲一路走,一路都在说着诱惑我的“甜言蜜语”。
“那个年代,出一次远门,就好像出国一样。现在呀,出国就好像过去我们上城一样。”母亲回忆起过去这段艰辛的岁月,看到眼前大家满脸绽放出来的轻松快乐的表情,老人家一下子就变得年轻了20岁。
是的,这是一个真实写照。那一天,我们陪姨妈一起过了生日,下午还绕道到了大姨妈家去。大姨妈走后,母亲一直牵挂着她的几个外侄子。母亲说,也有好几年没去过犁头仕(大姨妈的村庄)了,这次既然出来了,也顺便去看一看,了却一桩心事。我们买了一箱饮料几斤苹果。大姨妈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斌,一个叫俊,母亲分别到他们家坐了半个小时。看时间尚早,我们又顺路到舅舅家去,同样是捎了一些手信。舅舅也已经是一位81岁老人了,但在母亲的眼里,他仍年轻。母亲端详着自己的弟弟,和他聊了一些家长里短,出门后再叮嘱几句暖心的话,舅舅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含泪应诺了。这一天,在乡道上,我带着母亲奔跑了差不多100公里的路程,母亲不但没有感觉到累,回到家后,还感慨万千,激动的心情一夜难以平复。
我也是年过半百的人,生活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30多年来,几乎跑遍了半岛的每一个角落,亲历与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每一段历程。单说乡道村道建设,村村通水泥路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像我姨妈家,这么偏僻的地方都通水泥路了,不但“村村通”,甚至大多自然村也都实现巷道硬底化了。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般的“路网”工程,只有亲自到了乡间走走,你才会由衷地发出赞叹!母亲说,她做梦都想不到,这双残腿还能享受到如此美好的现代生活。
我的老家离镇上10公里,离湛江市区80公里。一条国道,连着一条省道,再连着一条县道,最后几公里是一条乡道。一路都是硬底化,甚至回到村里,也还是一条硬底化的环村路,接着一条硬底化的巷子,一直通到我家的门口。
我在湛江市区工作,几乎每逢星期六,都会回老家一趟。母亲自从我们村评上省级生态文明村之后,便回到乡下住了。在和母亲聊完一些开心的事情之后,我也会轻叹一下现在的城市生活,节奏太快,车多人多,出行非常不便。母亲一听,乐了起来:“现在,城市还不如乡下方便呢。”
是的,母亲的体会比我深刻得多。乡下的路畅通了,装满乡愁的城市,肯定会自溢。
邓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