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座城而言,路是城市的名片,蕴藏着一座城的气质和魅力。
我居住的小城有个美丽的城中湖——磁湖,它地处黄石城市心脏地带,是长江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磁湖之畔,有我最熟悉的桂林北路。出于对桂林北路的偏爱,我觉得桂林北路的前世今生,也就是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桂林北路,南起下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北至未苏湾,一端连着杭州路,一端连着磁湖路,全长2.7公里。在我的印象中,桂林北路曾经短暂地叫过“疗养院路”“青龙山水厂路”“黄石工业学校路”“苏州路”等名称。有路就有路名,就像一个人一样哪怕是叫阿猫阿狗也总得有个名字与它相“匹配”的。以前没有路名办,没有官方审查,路建好后当地人就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来给路命名了,因此,路虽只有一条,但名字多多就不足为奇了。
在上述几个名称中,“疗养院路”叫得时间最长、最响。因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市疗养院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那时,我们就读的小学叫“黄石市疗养院小学”。疗养院坐落于青龙山腹地,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风景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当时接待老红军、南下干部和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地方。得益于疗养院的兴建,我们这个纯粹的农耕地区向城市文明眺望。起于疗养院小学止于南湖公社供销社的路,就顺理成章地叫成了“疗养院路”。从无到有,这条路开了团城山地区道路发展的先河。这条在当时只有一车道且凸凹不平的泥巴路成为团城山地区居民通往黄石市区唯一的一条通道。
1972年至1975年,黄石市青龙山水厂和黄石市工业学校先后在这条路上“安营扎寨”。水厂和学校的到来,短暂改变过这条路的名称,让泥巴路变成为了柏油路,路边的行道树由原来的枇杷树变成了夹竹桃和槐树。曾听疗养院里的园丁说过,夹竹桃能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但它又是全身带毒的植物。因而,那时我们对夹竹桃是又爱又怕,怕它的毒性,爱它玫红、粉红、雪白的花朵,明媚动人。
从我居住的湾子竹林湾往左,有工厂,有学校,有村庄,有菜地,有鱼塘;往右,有机械厂,有油菜地,有坟山,有渡口,有古树,有古井,有供销社。在这条我最熟悉的路上,祖辈们曾经驾着马车在泥巴路上跑过;父辈们曾经拖着板车在石子路上碾过;哥哥们曾经开着手扶拖拉机在柏油路上驶过。不过,那时的柏油路并非今天的柏油路。一到夏天,路面经过太阳炙烤,柏油都被晒化了,我们穿着的塑料凉鞋,总是很容易被黏住,有时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拔出来。
对于我来说,桂林北路,家门口的这条路不仅有我的故事,更有我的黄石记忆,让我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变迁。可以说,桂林北路,它是黄石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折射了黄石这座城市的底蕴和人文特色。
1992年,黄石团城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几年后,黄石市政府由旧址搬迁至团城山,团城山新区建设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家门口的这条路也步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由一车道变成了双车道。有了大货车、公交车、私人轿车从路上驶过。沿线的茅厕、猪圈,还有留存在童年梦靥中的夹竹桃也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当时桂林北路不像现在笔直平坦宽阔,但因为有了公交车的通行,让周边的交通更畅通了。
2000年,家门口的这条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拔节”生长,她由双车道成了四车道,且变成了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沿路的菜地、鱼塘都消失了。以前低矮破旧的平房拆了,被一座座高楼取代;以前的农民,成了市民住上了高楼大厦;以前湖边的菜地,成了滨湖花园。它以青龙山为屏,以磁湖水为带,以香樟树为友,变得宽阔整洁、车水马龙。
2009年,桂林北路,这条黄石城区的主干道,更是迎来了它“颜值”上的大提升。随着磁湖西北岸桂林北路临湖沿岸景观建设和亮化工程的启动,桂林北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有了合理的划分,居民出行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更高;道路沿线的绿化景观全面提档升级,蔷薇、石榴、香樟、银杏、乌桕让这条路既美丽又芬芳。桂林北路上的蓝天、山色、湖水,融合在一起,它们为桂林北路赢得了“石榴花之路”“银杏之路”“桃花源之路”的美誉。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畅通、有序且颜值高的道路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群众的幸福感更强。
近年来,桂林北路沿线陆陆续续兴建起黄石市群众艺术馆、未苏湾、下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们可以去群众艺术馆欣赏摄影书画展,可以去黄石书房(青龙山分馆)感受浓浓书香,可以去诗画小镇未苏湾感受悠悠古韵……一条路的前世今生,也就是一座城的发展和蜕变。
最美桂林北路啊,你在城市持续发展中,一路花开,一路芬芳。
作者:张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