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第一次走进了改造后的步行街,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让我百感交集。
小时候,这里是黄石的偏远地带。记得现在的步行街与广场路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东北角是废品收购站(现在的金虹大厦),西北角有一座两层楼房,是黄冈地区驻黄石办事处(现在是黄石妇幼保健院),西南角是一处空地,它旁边有一排排居民住的平房(商业局职工宿舍),东南角是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开在广场路上,它们的外围是成片的、大小不一的荷塘。每年春夏,露出水面的“尖尖角”在无声无息地生长,不经意间片片荷叶像是撑起的太阳伞,布满了池塘。盛开的荷花,有白色的也有粉色的,婀娜多姿绽放着芬芳,是那样的迷人,令人陶醉。池塘边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条随风摇曳,相依相偎,夕阳余晖洒满池塘,波光潋滟,恰似一幅水墨画,美不胜收。不甘寂寞的蝉鸣声、蛙声此起彼伏,就像是在相互赛歌,热闹非凡。调皮好玩的孩子们会去池塘摘下莲蓬尝鲜解馋,他们也会三三两两相约,垂钓于池塘边,乐不思归。冬季来临,这里又是一番景象,荒草丛生,荷叶枯萎,这里便成了采藕者的天堂。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渐渐地有了变化。盖起了楼房,那时候一般只有三层楼的房子,记不清是那一年盖起了钟楼,位于黄石大道与天津路交界地带的市邮政局营业厅搬迁至新楼,这就是黄石市邮政局。曾经是黄石人引以为荣的钟楼,这里也慢慢地成为黄石中心地带的标志性建筑。
这条路的尽头与武汉路相连,路两边靠东是新建的黄石饭店,靠西是新修的新华书店,这两座楼的块头在当时巍峨挺拔,都十分气派。随后,外贸局等单位和一些住宅也先后在此安家落户,最后成型的应该是正隆大厦,形成了一条市中心的繁华街道,取名为交通路。
1982年9月,我也住进了这条街,确切地说是嫁到了这条街。我一见钟情的时刻在这里出现,我的新婚燕尔在这里度过,我的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每天往返在这条街上,就像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时铺满鲜花,有时泥泞崎岖。见过阳光灿烂与彩虹架桥,也经受住了狂风暴雨。岁月静好是奋斗、自律、容忍、博弈而来。这条街上有着我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美好。
钟楼上面的“笨钟”起初是无声的。据说是后来换了个有声的钟,这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故事了。记得那天突然听到了震耳的钟声,清脆响亮的声音让现场及周边的居民都欢呼雀跃起来,大家奔走相告,也为能住在钟楼周围而感到自豪。我们慢慢地习惯了听钟声,每当钟声响起便是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事了。在我们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之后,有一天钟竟然“哑巴”了,再也听不到它的声音了,这一“哑”就是几十年。这次步行街改造,一并治愈了“哑巴钟”,人们再次听到了它的声音。愿它的声音永远清澈纯净、无病无灾。
上世纪90年代交通路两旁的商业门店经过初步改造,逐渐形成了规模,市政府将此路确定为步行街。至此,这条路上禁止所有车辆行驶。这个消息对于本市市民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消息,市民可以漫不经心地游览与购物。虽然有利于商业经营和发展,但是对于住在这里的居民却有不便。记得某一天的中午,我下班骑着自行车回家,因为中午时间紧,吃完饭洗了碗之后基本没剩多少时间了。我骑车到了步行街,没看到警察叔叔把守,抱着侥幸心理没有下车,结果还是被警察叔叔给逮住了……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也从小嫂子变成了老婆婆。然而曾经的过往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一切都在谈笑中,却又留在了记忆之中。
2006年,我搬了新家,很少再到此活动,特别是步行街改造后也没来看看。前些天得益朋友相邀才款款而来。当我走进金虹大厦附近时,一条宽敞、整洁优美的大道出现在我眼前,哇,这就是传说中改造后的步行街呀!的确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条路面铺上了花岗岩石,时有彩色的瓷砖点缀其间,人行道两边的梧桐树被处理,更显街道宽广大气。有的破旧的房屋被拆除,增设了游玩的景点。街道两旁每隔一段可见各种雕塑或装饰物品,更显时尚。孩子们在这里尽情玩耍享受快乐。
看到步行街的变化,作为这里土生土长的我,为其变化而高兴。这个变化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感慨之余,我由衷地祝福我们的黄石日新月异,商业更加繁华,百姓安居乐业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张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