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家还在农村,这里的结婚随礼,关系好的随三元,一般关系的随两元。通常新媳妇上午过门后,随礼的人便会络绎不绝地来。下午,主家根据账房提供的随礼名单,挨家挨户地请随礼人前来吃喜酒,通常是安排家族里的晚辈去请。
随礼三元的人,请一次便来;随礼两元的人,都是普通关系的,钱少,不好意思来喝喜酒。即便主家一请再请,他们也只是嘴上答应去,实则不会赴宴,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我7岁那年,伯父在镇办企业当副厂长,他儿子也就是我堂兄结婚,我爸负责在账房记账,那天我也跟着他去了。婚礼当天一早,新媳妇还没过门,大福叔就来随礼了,两元。下午四点,家族两位哥哥开始挨家请人。大福叔来得最早,伯父满脸堆笑迎了出去,挽着大福叔的胳膊把他请进堂屋,让到座位上,又端茶又递烟。
我问我爸:“大福叔随了两元,他咋来喝喜酒了?”
一旁的婶子听到了,气愤地说:“这大福,前段时间他老婆生孩子,你伯父随礼五元,他这次咋好意思随两元?”
伯母笑着说:“不要这么说,他拿两元比我们拿五元钱困难多了。大福老婆身体不好,孩子生下来没出满月就住了两次院,花了不少钱。再说,大福来咱家喝喜酒,是把咱当知己,若觉得和咱关系一般,别说请一趟,就是请十趟,他也未必肯来。”
宴席开始后,伯父入席就座。他和大福叔紧挨着,席间一个劲地给大福叔夹菜。那天,大福叔和伯父都喝得有点多。大福叔借着酒劲儿和伯父畅谈未来,说他想做小生意,伯父举双手赞同。伯父有经济头脑,给大福叔出了很多好点子,大福叔的小生意越做越好,日子渐渐好转起来。
人情的偿还不仅限于金钱,伯父家只要有事需要人手,大福叔都跑来帮忙。大福叔也把伯父当亲大哥看待,有啥事情都请伯父帮忙拿主意。富裕起来的大福叔,一次酒后吐真言,说起当年他给伯父随礼两元,是伯父亲自去他家请的他。伯父说,大福叔若不去,便是瞧不起他。当然,大福叔也馋酒席了,那几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都忘了肉是啥滋味了,所以一请便到了。
那场喜酒不仅让大福叔吃好喝好,加深了邻里情,同时也打开了他的财富之门。
马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