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阳新的街头开始飘浮着一股淡淡的粽子清香,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挂起了新鲜的艾草和菖蒲,端午到了!
端午节的来临,预示着盛夏炎热将至。在阳新,民间有一种独特的风俗——端午送扇子。
阳新有女婿给岳父母家一年“送三节礼”的传统风俗,其中就包括端午节。端午节前几天,女婿一定要上岳父母家“送节礼”。“节礼”中,除了肉、糕点等礼品外,扇子是必备的。根据年龄和辈分的不同,送的扇子也不一样,寓意也不同。
女婿将“节礼”送至岳父家,将其中的扇子分发给岳父一家人。送给岳父的是鹅毛扇,寓意足智多谋,多福多贵;送给岳母的是木香扇,寓意长春不老,品德香馨;给妻兄送的是大蒲扇,寓意立业成家,家中主事;给妻妹送的是娟丝扇,寓意郎君合意,心心相印;给妻弟送的是折(纸)扇,寓意学业有成,才华出众。
小时候,有风扇的人家很少,空调更是闻所未闻,驱逐暑气完全只能凭借自然风和手中的扇子。夏天的傍晚,吃过饭,乡亲们相互串门或是到有电视的人家去看电视,都会带上一把扇子。为了避免把扇子弄错或弄丢了找不到,大家都会在扇面或是扇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用毛笔写,也可以用圆珠笔写。但毛笔字一沾水就会脱色,弄得扇面脏兮兮的。用圆珠笔写,又容易把扇面扎破。所以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毛笔蘸清水,在扇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用点燃的煤油灯熏干。熏干后,字的四周成了一片黑色,中间蘸水写成的毛笔字就成了露白的字。这种字不会被抹掉。只是,除了蒲扇能用这种方法写字,折扇或羽毛扇却是不能的。
折(纸)扇的扇面上,一般会印着诗文,比如刘禹锡的“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又比如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配以水墨的山水画,一把折扇瞬间就显得古色古香,书香味极浓。也有的在扇面上绘画历史人物,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等。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通过大人们的讲解,我们也从这些扇面上的图画,了解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背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扇子,不仅是驱蚊避暑的工具,更是成为孩子启蒙的绘本。
暮色四合,晚风徐来。各家吃过晚饭,洗完澡后,男人搬上竹榻,女人拿着扇子,来到晒坪上。女人们一边轻轻用扇子为睡在竹榻上年幼的孩子扇风,一边小声地交流着孩子的成长趣事。男人们则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谈论着庄稼的长势,也不管是否会吵醒已经睡着的孩子。
这时,总会有一些蚊子也来凑热闹,“嗡嗡”地围着人们吵个不停。在大家聊得忘乎所以的时候,这些蚊子就会趁虚而入,叮在某个人的腿上或祼露的背上,“叭”的一声,被咬的人手中的扇子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打上去,然后继续聊天。被蚊子叮咬过的地方马上会出现一个红包包,奇痒无比,手中的扇子便成了挠痒的工具。纵使有再多的蚊子来骚扰,有了手中的扇子,一刻都不会耽误驱蚊。
夜色渐浓,露水也越来越重了,女人们抱起熟睡的孩子回屋。那时候,晚上睡觉一般是不点蚊香的,先用扇子将蚊帐内的蚊虫驱逐干净,再细心整理蚊帐,确保蚊虫无法侵入。即便蚊帐中仍有几只漏网之蚊,消灭它们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安枕无忧地睡个好觉,大人也不必担心他们半夜被蚊子咬醒了。
端午又至,女婿为岳父母家送扇子的风俗,早已悄悄退出历史的舞台。曾经人手一把的扇子,已被各种电风扇和空调取代。而在出售工艺品的商店或旅游景区,我们能看到各种制作精良的檀香扇、绢丝扇。这些扇子的工艺更加精湛,价格也远超昔日,却成为大家竞相收藏的物品。
作者:汪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