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天,大自然青翠得不得了,润泽得不得了;风清月白的夜晚,熏风拂拂,尤为惬意,于是,便感觉一切皆好。
于是,就想到了“月”,想到了“影”。
月圆月满,月朗星稀,清光四射,朗照琼宇,月圆,则圆满;朗照,则澈透,为多数人所喜欢,所热爱。不过,总有例外,总有一些人偏偏喜欢“淡月”,喜欢淡月留下的“疏影”。
读李清照的词,你就会发现,李清照即特别喜欢“淡月”,喜欢“疏影”。如:“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花压重门,疏帘淡月,好黄昏”“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卧看残月上窗纱”等等。
月淡,影也淡。淡淡的花影,“压”在一重重的门帘上,感觉这个黄昏,也风流。
写作意象的选择,实则彰显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淡月、疏影”,月朦胧,影疏疏,正是李清照的追求。或许,这也是李清照词的“婉约”性之所在吧。
淡月,大多是半月或者残月,月半弯,自有一种别样情致。月光总是淡淡的,淡淡的,于是,照下的影子,便也“疏疏”。月白,疏疏如残雪;月影,离离似残梦,缠绵依依,总有不尽的回味。
我性情温顺、柔和,于世淡泊、无争,故尔,我亦特别喜欢“淡月”“疏影”的境界,如李清照,感觉这样的一种境界,透着一份婉约的情致。
事实,也确然如此。
常忆昔年居住乡下时,所见之景象。
天甫黄昏,拉一领草席,户外纳凉。熏风细细,一弯上弦月,就飘在半空。月牙儿,黄黄亮亮,射出的光也透着一份淡淡的黄润,落于地面,地面只是模糊一汪,能照出树木的隐隐约约的影子。那一缕缕的淡淡月光里,仿佛流淌着一份温润的心情,如情人的抚摸一般,生发一份颤栗的喜悦。
环看周围,感觉一切都是隐约的,都是朦胧的,世界变得温软下来,安静、幽密,似乎,一条通向生命深处的道路,正在蜿蜒,去向远方。
最好是夜半,蓦然醒来。
望向窗外,半块月亮,斜斜地悬在西南天上,正在徐徐降下,仿佛就挂在庭院西南角的那棵梧桐树上了。梧桐树的下部,是一团的黑,而在其顶端,却是一片黄润润的明亮,黄润润的光,在浮漾,在流淌,一些,就淌进了枝叶的缝隙间,使得那棵梧桐树恍惚迷离、影影绰绰起来,感觉,那就是一种特别的“疏影”之美,那个“疏影”里,裹着一层层的纱,笼着一层层的梦。
拉向近处,窗前,是一棵石榴树。
石榴树,枝乱叶碎,斑驳的影子,投射在了窗玻璃上。虽然疏碎,但却是那样的安静。那份安静,散溢着一种祥瑞之气,静谧了这个夜晚,也静谧了人的心,那一刻,世界因此变得简单,变得纯净,变得风姿翩翩。
风起,也好看。风移影动,那影子依旧疏疏。疏疏,如人回忆中游逸的思绪;如人情感波动时,心湖荡起的微波,涟漪轻泛,花儿一般开放,绽放出美丽,绽放出清芬———美好出一份微醺的醉意。
生命中,有许多需要:需要壮怀激烈,需要慷慨激昂,需要砥砺前行,等等;但生命,也需要人一点朦胧,一点温软,需要一份波澜不惊的柔情,而“淡月、疏影”,恰恰满足了后者之所需。故尔,怎能叫人不喜欢?
淡月、疏影,一种情景状态;亦不妨看作一种生命状态:浓笔重彩固然美好,而轻描淡写,亦未尝不佳。
淡月、疏影,一支婉约的风笛,永远吹奏着最自然的曲子,撩拨着人最柔软的心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种婉约之美,恰到好处地熨帖着人的心。
此景,很美;此情,极软。
钟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