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我常常去放风筝。看着天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忽高忽低,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代诗人吴友如的《题画诗》,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春光明媚时节放风筝的画面。
在古代,放风筝多为富贵人家的专属,风筝线轮作为放风筝的附属品,其珍贵与否,也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在我收藏的众多风筝藏品中,一件清代风筝线轮,最为独特,我尤为喜爱。风筝线轮选用上等的象牙材料制作而成,质地细腻,淳朴无华,乳白光亮,高贵淡雅。长23厘米,线轮顶端雕刻了一枚圆形的葫芦,尾端镂空雕刻了交相缠绕的葫芦藤蔓。轴轮是宫灯形,上下都有一块圆形挡板和护板,挡板上开了凹槽,以榫卯的结构方式与五块双螭纹的轴条相接合,为风筝线收放之用。整件风筝线轮造型端庄大气,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精致的做工,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藏品。
风筝,古代称之为“鹞”,北方谓之“鸢”,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的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材质。到了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进入隋唐,由于造纸业的发展,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再到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我的风筝藏品均为祖上所传。爷爷曾说,当年他的祖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他经常糊风筝给孩子们玩。爷爷从小耳濡目染,8岁就开始跟着祖父学木工、学雕刻,学做风筝。爷爷延续着制作风筝的传统技艺,以极富韵味和创新的手法创作,制作出的风筝飞行平稳,造型多变,绘彩逼真,精妙无比,颇受民众欢迎,让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只是后来家族中继承手艺的人很少。不过有一点让爷爷引以为豪,那就是他的祖父曾收一名钟姓弟子。在一次风筝比赛上,钟师傅制作的硬翅风筝,征服了工艺裁判组,以最高分夺得了工艺最佳奖。
风筝作为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追根溯源,这件清代风筝线轮也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杨柳依依,芳草萋萋,莺歌燕语。风和日丽的春日,触目皆景。欣赏每一件风筝藏品,放飞每一只风筝,放飞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