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居住武汉的闺蜜就给我寄来了一盒粽子。每年端午前,这位相识相交30多年的闺蜜,都会第一个给我寄粽子。这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每一次问候,让我想起孩提时代。
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时期,我是在大冶罗桥农村度过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端午节是没有粽子吃的。因为丘陵地带的正环村,粽叶难寻。另外,糯米稀少。久远的记忆里,糯米会作为礼品送给刚生孩子的女人,或者家里的人生日,奶奶会郑重地在煮红薯的大锅里蒸上一小碗,单独给“过生”的人吃。
我们全家人端午节吃的是用茅草蒸的“新麦粑粑”。端午清晨,奶奶会从田埂边收割回一大把叶片宽大的茅草,然后小心地舀三四葫芦瓢当年新出的小麦粉,倒在陶土做的大钵里,揉啊揉,揉啊揉。我和弟弟便满怀期待地围上去看。平日吃厌了杂粮,这“新麦粑粑”,是人人渴求的“细粮”,更何况在新鲜茅草上蒸过后,便有了一种特别的清香。幼儿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是那单纯的无任何添加佐料的“新麦粑粑”的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明明什么也没有放,明明只有面粉,可那粑粑吃起来就是甜的,还有回甘。粑粑蒸出来,往往一大锅粑粑,家里十多口人,每人分不了多少。但是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当我吃完自己的粑粑,又眼巴巴地望着奶奶的时候,她就会笑着从自己不多的粑粑里扯出一小块儿递给我,还念叨:“吃了端午粑,吉祥又安康!”
端午节前夕,奶奶还会从田野割回一大捆野生的艾蒿,插满土屋的所有窗格子,这习俗到我们随父亲迁居大冶城郊的大冶镇中学也一直延续着。所不同的是,买回的艾蒿里,还会夹带一束菖蒲,更显得这束艾草的神圣。母亲在门口一边插艾蒿,一边说着祈福的话。
很凑巧,定居大冶县城那年,县里青龙山公园建成,举行了盛大的龙舟比赛,父亲特意回农村接来了爷爷奶奶和叔叔姑姑,一大家人一起在县里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节。我不知道那天龙舟赛怎样激烈,因为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我只记得满眼都是人,瘦小的我甚至都没有挤到湖边去,反而和一家人挤散了。
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日子像流水一样飞速奔流,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买了小车。好几年的端午节,我们是开着车,举家外出旅游的。印象最深的一次“端午游”,是在杭州,久未见面的初中同学周艳芳和先生一起热情接待了我们,不仅带我们游西湖、品美食,还特意在端午节当天,请我们去杭州的五芳斋连锁店吃了现蒸的粽子。应该说我们吃过各种各样的粽子,但那次吃粽子却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以至于到现在,我家先生在端午节就会感叹,还是五芳斋的粽子最好吃。
清风拂面,明月照心,粽香传情。又是一年端午节,愿大家吉祥安康。
作者: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