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粽子家族非常庞大,常见的有糯米包裹着绿豆、红豆、花生、莲子、红枣、葡萄干和香菇等的“素粽”,有包裹着猪肉、鸡肉、火腿肠、咸蛋黄等的“肉粽”,有包着鱼肉、鲜虾、鳐柱等的“海味粽”,还有将豆子、肉类、海味等二十多种食材包在一起的“百宝粽”,可谓是包罗万象;在外形上有长的、短的、方的、圆的或三角形的,花样百出;包粽子的叶子有用露兜叶、白叶、竹叶、莲叶等,种类繁多;味道上有咸的、甜的,有加五香粉的、加蛤蒌叶的等等,五味俱全。
而我最喜欢的,是家乡东水山的灰粽。
灰粽是粽子大家族中的一个“另类”。说是“另类”,是因为灰粽既不属“素粽”,也不属“肉粽”或“海味粽”;既不属于“甜粽”也不属“咸粽”。灰粽纯粹是叶子包裹浸泡过“灰水的”糯米,里面不包任何馅料,达到极简的境界。然而,这种极简的灰粽却包含着山里人的智慧和至爱,是山里人的看家美食,以至1000多年来一直深受青睐,长盛不衰。
灰粽看似简单,其实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制作流程也十分繁琐。
顾名思义,灰粽首先要有“灰”。这种“灰”是采用山上特有的植物“百日晒”或“鸭脚木”烧成灰,用灰过滤出高浓度的碱水,再把碱水熬煮成结晶的碱沙便于保存备用。光是制成碱沙的一系列操作就要耗费去两三天时间。
山里人只用“箭芒叶”包灰粽,其他任何叶子都不能代替。人们上山把“箭芒叶”采摘下来,去头掐尾洗净整理好再焯水,叶子变软后用来包裹灰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要保证糯米的纯度,就要将包灰粽的糯米一点一点倒在大簸箕上,用一片薄薄的竹片拨拣,仔细把掺杂在糯米中的粘米或稗子、谷壳等杂物一一揪出来。包灰粽的师傅说,不要小看这一粒半粒的“杂种”,平时它在糯米堆里你看不见,要是没拣出来,等灰粽煮熟了完全透明,剥开粽叶时,你就会发现那个“杂种”原形毕露,而且非常抢眼,既影响美感又影响口感,这是做灰粽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失误,这样的灰粽是不合格的。于是,拣糯米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年轻人心急气躁耐不住性子做不来,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戴着老花镜在慢慢地拣。拣好的糯米要用清水洗净浸泡一夜后捞起沥干,按比例拌上碱沙溶液,再用整理好的“箭芒叶”包上。
包灰粽是个技术活,又苦又累,还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在端午节临近的前几天,村民们会拣个晴朗的日子,在村旁小溪边的大树下或在竹林里,摆上台台凳凳,放好做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呼朋唤友,大家聚在林荫下包粽子,在苦累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山风徐徐,溪水叮咚,蝉鸣鸟唱。村民们一边包粽子,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聊,谈笑风生。小孩子在包灰粽的人群中穿梭追逐打闹,有时碰翻了一些材料,便招来大人的一顿责骂声或嬉笑声,欢声笑语伴着灰粽的清香在小山村上空弥漫。人们充分享受着这一年一度的温馨时光,把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粽子还未做好,光是这种场景就使人有几分陶醉了。
家乡包的灰粽形状也很特别,把灰粽包成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柱形,再捏出四个角,又把露兜叶撕成小手指般大小的长带密密地扎上,扎得越紧越好,不能有半点松散。有经验的师傅说,细长的灰粽熬煮时容易熟透;如果扎带缠得不够紧,粽子在锅里熬煮时散了就会成了“一锅粥”;叶子包着的米也不要外露,这样粽子的味道最全;还有,待熬煮到粽子熟透了捞起来后,锅里的水仍是清清的。
扎好灰粽要用大铁锅来煮,凉水下锅,水漫过粽子约两寸,大火烧开转文火连续熬煮,中途不能停火。熬煮过程中水若少了要加水,但不能揭开锅盖加,只能往锅盖边沿慢慢加水。要保持几个小时“恒温”不停火,就要用碗口般粗的单根“生柴”(刚砍伐的干柴)一根接一根地烧,一根“生柴”可烧一个小时左右。
大约经过连续6个小时的熬煮,灰粽终于熟了。剥开粽叶,原来的粒状米变成了糕状,完全不分你我了。剥开叶的灰粽,金黄透亮,软糯缠绵,如琥珀,似琼脂。有好事者将煮熟的灰粽剥开叶子,在中间位置拴一根缝衣服的细丝线提起来,柔软的灰粽两端下弯搭在一起,粽子却不会断,令人啧啧称奇。粽叶香、糯米香和灰水香混合在一起,成为一道绝妙的人间美食。这种灰粽煮熟后还没剥开叶子时,不作任何特殊处理,在常温下通风处至少能保存7天以上不馊不变质。灰粽零糖零脂肪,且有清凉解暑的特殊功效。灰粽晾至常温后冷吃最佳。灰粽裸吃有微微的苦甘味,食客可根据个人的口味自由配上各种酱料,如蘸白砂糖、白糖胶等,当然还是调上当地的野生蜂蜜才算真正的绝配。
我们村梅英阿姨是制作灰粽的第三代传人,堪称制作灰粽的高手,她心灵手巧人缘好,每次包灰粽时都会有一大帮人围着她转。这帮人有真正帮忙的,也有“偷师”学艺的,更有“蹭吃”灰粽的。不管是哪种人来了,梅英阿姨都笑脸相迎,热情相待,还把自己包灰粽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一直以来,梅英阿姨包的灰粽,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年有一位供销社的领导非常喜欢吃灰粽,他还在供销社当采购员时就跑遍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必尝当地的粽子,尝遍了东西南北各种灰粽的味道。当他得知梅英阿姨包得一手好灰粽时,专门骑单车跑了几十公里山路找到梅英阿姨。他吃了梅英阿姨的灰粽赞不绝口,说是全国各地那么多灰粽中最好吃的。此后,他每年都要在梅英阿姨家订制100条灰粽,30多年来从不间断。除了给自己家人和亲友享用外,他还带一些到外地去交流,据说外地的朋友吃了也是口服心服。
小时候听长辈说,家乡的灰粽原本是贡品,满满都是好意头,还是象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信物。说灰粽细长的身材婀娜多姿,长长的扎带情意缠绵,熬成糕的糯米如胶似漆,碱水是苦尽甘来,蘸蜂蜜是柔情蜜意等等。一颗灰粽简直就是一个甜蜜爱情故事的化身,山里人已把美好的情感和对亲人深深的爱包进了灰粽里。
每到端午节,在外漂泊的亲友就会抽空回来与家人团聚吃灰粽。一些忙着回不来的人,不管离家有多远,家里人都会在端午节之前给他们捎去一袋灰粽。他们见到了灰粽,就像见到了家人,知道家人安康,了却挂念。
端午节又到了,家乡的小山村飘来了灰粽的味道。游子在外不能忘却对家乡的思念,我也无法抵挡得住灰粽的诱惑。
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