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了袋择好洗净的嫩蒿,那日的午餐便是面粉加蒿子摊成的薄煎饼。观色,翠绿点点,清新可人;闻香,清芬扑鼻,春气盈盈;食之,酥酥脆脆,鲜嫩可口。心念一动,谓之“一盘春天”,拍照发朋友圈。短短半小时,赞者甚众,留言更多,纷纷“炫耀”自己的盘中春天。
赏花听鸟拥抱春天,令人悦目怡心;烹食野菜无异于咀嚼春天,唇齿肚腹皆春气沛然,岂不更令人身心惬意?
家乡的春季,马兰头、荠菜、野芹“出镜率”最高。田野小路边、河埂土坡旁,随处可见它们的盈盈笑靥。荠菜是野菜界的明星,自然不可忽视。它们大多长在地沟墙脚和土埂上,紧紧贴着地面,即便人们在上面踩来踩去,它们也安然无恙,难怪乡人们称之为“地菜”。亲近大地,最大限度地附着于泥土,这或许也是植物的一种生存智慧。仔细看来,荠菜的叶子并不肥壮,却都从根部出发,向四周伸展成一个脉络清晰的小圆形,像一朵大大的野花俯下身子在亲吻土地。挖荠菜,得用小剪刀,对着根部轻轻一挑,连根带叶,齐齐到手。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之味《诗经》里早有赞誉。“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这是苏轼对荠菜的评价。会不会他“拄杖闲挑菜”,挑的就是荠菜?至于荠菜的吃法,自是多种多样:切碎做馅,包饺子、包春卷无一不适;也可直接以整棵做火锅烫菜;或沸水下锅,配鸡蛋,煮一锅汤,也别有一种清鲜之味。
如果说荠菜是最接地气的,那最秀气的就是野芹了。它身材修长,脸庞水润,观之可亲。配点腊肉红椒烹炒,鲜香脆嫩,清气萦绕,不仅明目清心,常食还能降血压降血糖。那爱将“小拳头”举得高高的蕨菜,味道也很不错,陆游称赞“蕨芽珍嫩压春蔬”。
我最喜欢的还是青蒿。江浙一带的“青团”就是用青蒿的汁液拌糯米粉,在手中抟成圆形后,上锅蒸熟而成。蒸熟的“青团”颜色碧绿锃亮,馅有蛋黄、肉松、豆沙、芝麻等。
我们皖南这边多是做成青蒿粿,就是厚厚的小圆饼。先将掺了蒿子且揉好“醒”好的面粉,揪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面团,这是蒿子粿的雏坯。再把小面团搓成圆形,用拇指在正中间按出一个小坑,两个指头捏着坑壁,将面团在手中不停转圈的同时,指腹用力捏压拍打,直至面团变成一个中间空空的大号“酒杯”。“杯底”一定要厚于周边,以易于装馅。馅先炒熟,再入“杯”。雪里蕻馅、咸菜肉末馅、萝卜干子馅皆可,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都必须拌入剁碎的生姜大蒜,并用猪油炒熟。
倘若不加馅,就简单得多。直接将揉好的圆形小面团置于手心,“啪”地一按,面团就变薄了。双手再“啪啪啪”地来回按几次,一个圆圆的粑粑就出来了。置锅中,两面煎至微黄,饼即成。蒿子饼绿莹莹的,清香霭霭,满室可闻。同样的配料,还可做成饺子形状。白瓷盘中,一排排翠绿的饺子,看着清新,吃着舒心,简直是一口一个春天。
若嫌做饼太麻烦,也可直接将艾叶剁碎和入面粉中,加鸡蛋调至稀糊状,放锅中煎熟即可。薄饼微绿又略黄,艾香兼蛋香,这一盘春天,吃得我心满意足。
查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