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写着谜语的五彩缤纷的纸头飘扬在十字街头,在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庆与喧闹的包围中,透射出一种似不合流而又相得益彰的文化气氛,点缀出这座粤西小县城独特的年味。
这是60年代初的一个大年初一,十字路口拐角处宽敞的骑楼下,摆开了灯谜的擂台。男女老少面对台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着。竞猜的,观望的,欣赏的,凑趣的,挤进挤出的,逗笑打闹的,一个个兴高采烈,趣意盎然。猜谜本来就雅俗共赏,健脑益智,现在逢上过大年,平日居家的上街游逛,在外的返乡归根,谜台前一时藏龙卧虎,群贤毕至,真个是热闹非常。
谜语一批批地挂出来,又一条条被猜中获奖。猜出的谜语写上谜底,一串串被挂到外围,供人们观赏把玩。这边见家长为小孩讲解,那边有老师给学生释疑,智慧与雅致也许就这样言传身教,蔚然成风。
那时我正在这座家乡小城读中学,并不甘心只在外围观赏别人的战绩,早早就挤在台前,也不时偶有斩获。那年代正是困难时期,物质匮乏,猜中一谜的奖品只是一粒硬糖。但这并不有碍大家的雅兴,毕竟猜中的欢乐远在奖品之上。我嘴里含着难得的甜头,竟有点洋洋自得,因为这显出我小小年纪,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看客了。
在谜台上不断刷新的谜条中,竟有一条谜安坐如山,居然不动。谜面是“猜来猜去猜不着”,打的是一个成语。这时最得意的就是主持人了,因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谜底,只见他不是摇头就是摆手,至多说一声“还差一点”,把众人的瘾头吊得十足。屡次三番的失利,不免有点令人扫兴,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到了黄昏时分,当天的谜会就要收场了,按常规是要让主持人揭谜底的,但众“射手”却一致地坚决反对。于是大家相约:“明日再来!”
次日这一“拦路虎”却依然如故。谜友们仍然欲罢不能,又只好再留一日。到了大年初三的黄昏,为期三天的新春谜会终究要收场了。在主持人就要一揭底细时,有人大喊:“延长最后十分钟!”这时有人托腮默思,有人捻须苦想,有人就拿着这条恼人的谜条不解。十分钟过去,无人作答,大家只好相顾苦笑:“真是猜来猜去猜不着啊!”
这时主持人笑指那位手拿谜条者说:“谜底就是他这个动作:执迷(谜)不悟!”此时全场“啊”的一声大叹。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谜友们大都疲惫不堪,但我又似觉大有收益。从执迷不悟到恍然大悟,也许是漫漫长路的跋涉,也许有偶然得之的惊喜,有了痛苦与磨难,量变到质变,也才会有千虑一得大喜过望。在此即将捅破一层纸的一刻,正是飞蛾即将破茧,雏鸡啄穿蛋壳的前夕,一个多么值得欢呼的时刻啊!执迷不悟而仍然坚持不懈,常被看成愚蠢与痴迷,其实也是一种执着与挚爱。有了此刻的经历,不但让我从此爱上了猜谜,也爱上了探求与思索。
一晃60多年过去。今春老家友人邀我回去参与新春谜会,我一口答应。我不禁忆起当年执迷不悟的故事,而对这一雅趣,看来我要终生“执迷”了,悟与不悟都乐在其中。
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