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多年的父亲和劳累半生且已鬓染霜华的母亲如同耕耘者,在我的心田播下一粒感恩的种子。经年岁月后,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发芽,结出了坚韧的果实。
父亲和母亲是对我启迪最为深远的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总是从早忙到晚。为了供我和弟弟读书,父亲总是选最重的活,他的身影在泥瓦匠、挑沙工、煤矿工人的角色中变换,始终任劳任怨。母亲为人本分,不嫌苦嫌累,常被人邀去帮忙插秧、采茶、搬砖。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淳朴与勤劳的品格。
曾在开学前,父亲和母亲为我们的学费发愁,但一阵沉默后,父亲叹了口气,又以坚定的口吻说:“不管怎么讲,他们能考上,我们都要供。老话讲,春天深锄一寸土,秋天多打一担粮,无非是我们多找点活干。”以我当时的年龄和阅历,自然是无法明白他们的忧虑,但我也知道,父母一直在竭尽全力地为我们创造读书的条件。
上了初中,我和弟弟的学杂费高出很多,父亲在家做活已难以维持开销,不得不跟着村里人去了北方的煤矿工作。依稀记得,那些年的元宵节过后,父亲总要挑着两个装满被褥衣服的蛇皮袋出门,而因为矿工收入相对可观,他便舍不得歇班。等到了农历小年,我才能见到父亲。
正因为如此,照料我和弟弟、操持农活的重任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为了补贴家用,母亲特意将一块地辟成菜园,除草、翻地、施肥、浇菜等一系列活计让母亲忙得像个陀螺。而为了能早点挑些蔬菜去街上卖,母亲每天睡三四个钟头是常有的事。她的艰辛,我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使母女的心靠得更近。所以,在家乡读书的10多年里,每逢周末、节假日,我几乎从不外出与小伙伴玩耍,多半都是跟在母亲身后帮忙干活。
父亲离世那年,我刚读大一,而弟弟正在紧张地备考。丧事结束,我们返校,母亲送我们时,我瞧见她满脸的悲戚中,仍透露着一股坚强的毅力。那之后,至于她一个人在家如何劳碌尚不得知。但每次回家,邻居婶婶会告诉我:“你妈为了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白天夜里干活,恨不得一个人当几个人使唤,简直累得不像样。”我听了,眼前泪水如雾。为了不让婶婶发现,我立即低下头,匆匆地回家了。
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把一双儿女顺利地送进了大学的校门。参加工作后,我和弟弟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如今也在不同的城市安了家。我常常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亲和母亲,我家的勤勉家风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让我们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人多半是在倍尝困苦之后,才能顿悟一些道理。我已人到中年,为生活奔波的我也体会到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的不易,所以当孩子渐渐长大,我时不时地告诉她,勤劳是一种美德,也会引导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忆起这些琐琐碎碎的片段,我都不免泫然。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永远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言行举止让我懂得安分守拙,不投机,不取巧,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改变人生,来获得幸福。
作者:卜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