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整整41年了。这期间我很少回去,尤其是这近二十年。前几天,堂弟新居入伙,非要我回乡下住两天。
堂弟的新居高五层,外墙装修豪华,室内的装修也很讲究,天花吊顶,木地板,电器、高档家具一应俱全。内急,我推开卫生间的门,一阵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宽阔明亮的卫生间里铺设着雕花瓷砖,洗手台、马桶、热水器、木质浴缸等一应俱全。
我不由得跷起大拇指赞叹道:“你这卫生间,比五星级酒店还要豪华。”
堂弟笑笑说:“村里的公厕比这还豪华呢。”
在堂侄的引领下,走不了多远,我远远看到了位于村北的公厕。这哪是公厕,这简直就是一栋别墅!公厕外墙装修豪华,青灰色琉璃瓦与黄白相间的墙体搭配,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给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走进去,里面的装修更是一流,白玉般的瓷砖,光彩照人;雕花的厕门,美观大方。壁顶上的大灯是感应的,进入厕所,灯就自动亮起来。墙上是手绘的山水墨画,窗边还有绿萝,俨然山间一景。里面设施十分完备,配有烘干机、洗手台等设备,配置厕纸、洗手液、挂物钩、厕间扶手、面镜等人性化设施;除了男女间,还设置了一间宽敞的无障碍卫生间,并配有专门的工具间。我对公厕内洁净无味感到疑惑,堂侄说,怎么会有异味呢,村里有专人负责公厕的卫生清洁,每天冲洗几次呢。
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有关家乡公厕的点滴往事涌上心头。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在近六十年的人生中,见证了乡村公厕的变迁。
我小时候,全村300多人,6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各有一间公厕,公厕墙体是泥砖砌的,没有批荡,由于年久失修,或一些调皮孩子的恶作剧,墙体常常会出现一道道缝隙。印象中,最初的公厕并没有在外墙上写“男、女”两字加以区分。记得我一年级时,我的老师,也是村里第一个第一次走上岗位的民办教师,他用毛笔、桐油在六个公厕的门口墙上工工整整写下“男、女”两个字。公厕是露天的,上面没有任何遮盖物,看起来,像个猪栏。雨天及晴天的中午进厕所,都要戴帽子,否则,雨天淋成落汤鸡。
粪池也是露天的,没有化粪池,粪便直接排在土坑里,随着时间的发酵,特别是炎热的夏天,那挥发出来的臭味笼罩着整个村庄。当年生产队极少使用化肥,都是农家肥。几乎每隔几天,队长都会派出几个强壮的劳力去粪坑里挑大粪,然后直接淋到庄稼地里。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公厕,也进行改建。改建后的公厕,真正像一间公厕了,墙体为火砖砌墙,钢筋混凝土封顶,内外墙用石灰粉刷成银白色。但是粪池还是露天的,其他设施如排水系统、洗手盆、厕纸等都没有。时间进入到崭新的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乡村处处换新颜,乡村公厕越建越美,干净,卫生,舒适。难找、难看、难闻、难用的乡村公厕,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乡村公厕的靓丽蝶变,充分显示了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杜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