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清明又到,春和景明,草长莺飞,手捧《千家诗》,《卷二·七言律诗》载有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欣然悦读,不觉油然而生对清明祭扫场景的人生感慨。
踏青赋诗,亦歌亦游
清明节已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放假3天,今日国民何其幸福,可以尽情地享受清明节日的轻松快乐。除了祭扫祖宗坟茔,寄托哀思外,还可以踏青寻春,游山玩水,也可邀朋引伴,结伴游乐,或者捧本书静静地读,走进古人生活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忧乐。
清明,早先只是作节气使用,汉代始纳入二十四节气。由节气转向节日是在魏晋六朝之后,至唐才真正形成节日,开始正式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舞台。在唐诗里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脍炙人口,反映唐宋文化在清明时节的重要地位。
既然是节日,苏轼、欧阳修等众才子佳人无不喜欢留下自己的作品。宋朝关于清明的诗作至少有几百首,一个不太出名的高翥写了一首《清明日对酒》,把清明勾勒得最为清晰。在诗作里,高翥把清明节描绘得相当洒脱,也把自己的江湖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那一年清明节,高翥游荡江湖,举目南北山头累累坟茔,人们扫墓,纷然杂陈,感慨系之,诗思纷飞,挥笔写就《清明日对酒》一诗。不料这一举,给人世间留下了一首好诗,给诗歌文学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三月份有两个节日和一个节气,即上巳、寒食和清明。三月三的上巳节,主要是袚禊和招魂;寒食节主要是用来祭奠介子推;清明节则是吐纳故新,出行踏青的节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因这三个日子相隔得非常近,所以到了唐宋时期,上巳节已经消失,唯有关于上巳节的诗作留了下来,而寒食节和清明节也就合并成一个假期。人生行旅,亦游亦歌,清明漫步,旷思连绵,面对佳节,岂能没有诗作?
当时,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寒食、改火、扫墓、踏青、会友,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文体活动,把这个节日融合在一起,让扫墓与踏青成为节日的主题。
宋朝文人治天下,在文人的推波助澜下,北宋有“清明大过年”的说法,过得比春节还热闹。吃喝玩乐在清明样样精彩,“打千骂万,清明一饭”,吃完后就是踏青会友,参与各种游戏。“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诗人陆游也在蹴鞠的赛中喜不自胜。
高翥的时令节气诗有30首,和清明有关的有4首。分别是《清明日对酒》《清明日招社友》《清明日约宋正甫黄行之兄弟为东湖之集》和《清明日延平道上》。其中两首是清明节和朋友相约一起饮酒踏青,最出名的《清明日对酒》入选《千家诗》,广为流传。
高翥吟叹《清明日对酒》
高翥是北宋江湖派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诗歌颇具民歌风味。比如,《秋日田父辞二首》描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则如民间情歌,平白如话;《无题》一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诸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的《清明日对酒》一诗收入《千家诗》,千年传唱不衰,深受读者喜爱。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山头祖先的坟茔前祭扫,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冥纸成灰,漫天飞舞,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愁,滴成血泪,仿佛红色的杜鹃。春天杜鹃花开,蝴蝶纷飞。诗人把祭奠、思念和景色融在一起,情景交融入木三分。为什么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别的?
中国古代神话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故事,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冥纸当然也起到这样作用;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后来望帝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哀怨凄楚,满嘴流血,名为杜鹃。由此可见,杜鹃鸟或杜鹃花带上神话色彩,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寄托自己的思绪。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宋朝清明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该哭就哭,该想就想,该乐还要快乐。日落动物归巢,祭扫回家。但是,“狐死必首丘”,狐犹如此,人何以堪。人是情感的动物,祭扫归来思情沉重,但儿女是快乐的,毕竟“少年不知愁滋味”。有人把这句诗看得很沉重,这诗没有什么生离死别也没有什么不慈不孝。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前三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写景,而这一句才是高翥想要表达的人生观,也有可能是高翥在扫完墓回家后,和朋友举杯邀明月时的感慨而已。人生在世须尽欢,对酒当歌豪气爽,生死自古两分离,滴酒难流到九泉。
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高翥这首诗,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可见他对生的留恋,从《清明日对酒》看清明节和有限岁月。
文人清明,寄梦青山
文人清明,感慨特多,人生江湖,对酒当歌,这应该是高翥写这首诗的情景。《清明日对酒》所以流传千年,一是因为对清明的描写细致入微,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豪爽心态。有部分读者揣测高翥是无神论者,或是所谓及时行乐者,但都不真实。祭扫本身就是对已逝长辈的追悼,只是心中的寄托,这个和有神论无神论没有任何关系。
而及时行乐,对高翥来说,他并没有及时行乐的资本。高翥一直以来都是过着穷困潦倒的文人生活,乐从何来?原来,贫富与乐并无必然联系,所以及时行乐,乐在心态。
黄宗羲称,高翥为余姚“诗祖”;葛绍体称,高翥“诗名空满浙江东”。纵观高翥的所有诗篇,语言直白,形象生动,容易理解。畅游四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高翥写《清明日对酒》,清明祭扫完毕和友人喝酒聊天:一个文人和江湖好友一起过节,仅此而已。
高翥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是个贫愁潦倒的文人。71岁那年,高翥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寄梦青山绿水。代表作有《菊磵小集》《南宋群贤小集》等。
蒙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