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说,生活总免不了会有大大小小的裂缝和窟窿,但经过一番缝缝补补,日子又可以平平整整、服服帖帖了。
小时候,常常看到母亲在她宝贝的缝纫机上埋头干活,导线、穿线、踩踏板,左右手配合推动衣服走针等动作,都是一气呵成。随着她踩在缝纫机踏板上的双脚一高一低变化间,那自行车车轮一样的缝纫机头便哒哒地转动起来,缝纫机线轴上的线也跟着转动起来,而针头下面的衣物就奇妙地缝合在一起了。懵懂而好奇的我,总喜欢趴在母亲的缝纫机旁,看着线轴的变换、跳跃,听着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如一曲和谐而欢快的“合奏曲”。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条件艰苦,家庭兄妹众多,衣服大多是“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破的”。而母亲恰好是排行老三。过惯了苦日子的母亲,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使后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她仍舍不得丢弃衣物,用她的话说:“好好的衣服丢了怪可惜的,不合适的改一改还可以穿好久呢!”
因为母亲的缝纫技术好,也因为她的别出心裁,经她缝补好的衣物总会令人啧啧称奇。渐渐地,她的好手艺被街坊邻居都传开了。再后来,她就在镇上开起了一家专业缝补店。
来缝补店的人,有裤子腰围大了或是长短不合适的,有外套或裤子拉链坏了的,还有小孩嬉闹导致衣服出现裂缝和窟窿的,但不论哪种情形,她总能奇思妙想地将衣物最大限度地完美缝合,让一个个走出去的顾客眉开眼笑。
母亲做事认真,为人诚实,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找她缝补衣物。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她的店都按时开门关门,我和弟弟有时会埋怨她不早点回家,她解释说,若随意更改关门时间,顾客就会跑空。遇上孤寡老人或残障人士来缝补衣物,母亲一般都分文不收,任凭别人再三坚持,她总是摆摆手说:“费点工夫的事,不收钱不打紧。”
母亲的缝补店一开就是20余年,后来,由于身体不适,她经再三思量,将缝补店交给了我堂嫂。堂嫂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但由于堂哥的英年早逝,她只能靠做点零工赚点微薄且不稳定的收入。在母亲的鼓励与帮助下,堂嫂把缝补店接下来了。母亲打心底里怜悯堂嫂,不但没收她一分钱,还常常去缝补店帮忙。
如今,堂嫂仍在经营缝补店,侄儿侄女都很争气在外地读大学。她也始终遵守母亲的嘱咐,不收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工钱。
已成为奶奶、外婆的母亲,现在眼神已失去了往日的敏锐,多了几分慈祥。由于小孩需要,缝补仍是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缝纫机变成了原始的手缝针。她戴着老花镜的眼睛,总是要重复好几次才能将线穿进针孔内。而我,也终于明白,她手里缝补的不只是衣物的残缺,还有对人生的虔诚和包容,把温情和美好留给我们。
作者:吴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