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住在黄石市下游40里的村庄。过去不通班车,来黄石只能乘船。行船半程,20里处便是西塞山。有诗道西塞山: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西塞山似乎扼住了长江奔流直下的气势,在此形成城市与农村的分界,以上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下游便是广阔的农村。
农村孩子见识少,我对西塞山的了解,是从同村熟人韦军开始。
韦军家是半边户,父亲在黄石工作,假期便带他去黄石小住。他指着远处朦胧的轮廓对我说过:“看,那就是西塞山。山那边就是黄石市。黄石有很宽的马路,有很多汽车,还有很长的火车。”那时起,跨过西塞山就成了小伙伴们心中的向往。
韦军是第一个跨过西塞山的人。他比我大两岁,我还在读初中,他已经高中毕业,招工进了他父亲工作的钢厂。
他工作的地方就在西塞山脚下。我和另一个小伙伴经常在周日,走上半天,绕过西塞山脚去找韦军,他便带我们上山,看桃花洞、古炮台。我们才知道西塞山还有这么美好的诗句,那么深厚的历史。站在山顶的韦军像一位将军,指着山脚下给我们讲解,古时没有江堤,那片下游湖,是长江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古战场。三国争斗,在此形成“拉锯战”。
头一年,逢了周日,韦军还回来找我们玩。后来渐渐少了。他神秘地告诉我们,他喜欢上了一个美得像桃花一样的姑娘。
韦军喜欢古诗词,经常吟着张志和的《渔歌子》。他看到一位留着一双长辫子、穿着桃色连衣裙的姑娘,总在周日的黄昏来桃花洞口徘徊。姑娘见了韦军,与他对视一眼,便匆匆离去。腼腆的他几次欲张口,却不敢和姑娘说一句话。
西塞山临江一面绝壁如削,山下江水汹涌,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时有船只在这失事。半山腰的桃花洞,有一段侧身可过的羊肠小道,他见洞口有几处危岩,从厂里拿来铁丝打桩做成护栏。见那姑娘来了,不去惊动,只在远处静静地欣赏。
一个周日下午,韦军推出自行车准备回家,天上开始飘落细雨,想起那位姑娘会不会上山?山上路滑,还有一处护栏没有系好。他回头拿了铁丝,急忙上山,刚到洞口,远远见那姑娘踽踽而行。他悄悄躲进洞内,露出半个眼睛看那姑娘。姑娘眼睛红肿,神情黯然。她从帆布书包拿出一叠书信,用火柴点着烧,等到一封信即将燃尽,接着点燃另一封,她木然地看着一片火苗和纸灰在风中翻飞。最后,她把一堆信和纸张放在一起烧,由于火苗太大,一下蹿到她手上,她哎呀一声,受惊站立不稳,双脚从铁丝护栏滑了出去,双手却死死抓住绑铁丝的柱子。韦军急忙从洞里冲出来,一边说姑娘别慌,一边顺着崖壁爬到下面,用肩膀托着姑娘双脚,用力一点点把她顶了上来。姑娘上了崖,满脸感激,想伸手来拉韦军。韦军说,不用不用,我能上来。正在这时,一片燃尽的纸灰打着旋儿卷到韦军的脸上,他伸手去拂纸灰,风又把纸灰吹入他的鼻腔,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脚下一滑,跌落滔滔江水之中。
多少年后,我依然不相信韦军走了,几次在梦里问他,你去了哪儿?你跟那位姑娘结婚了吗?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直到有一年,那姑娘带我和另一位朋友来到西塞山,在韦军落水的地方,烧了一摞纸钱,我才相信英雄救美的韦军真的已经离开我们了。
再以后,我每次路过西塞山,想起三国争霸,想起铁索横江,想起韦军故事,心中涌出一丝敬意。
作者:萧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