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半个多世纪了,每每行走于外,被人问起是哪儿的人时,总是不假思索地答东北,再问东北哪里的,答东北吉林,倘问者不依不饶继续询问吉林哪儿的,答吉林吉林。然后收获一众哄笑。住在全国唯一一座省市同名的城市,一城人共有这甜蜜的烦恼。
然而,吉林的吉林其实只是个“吉B”,“吉A”自然是省会长春。与长春相比,其体量、GDP、人口……统统不在一个量级。哪怕史上也曾碾压过四方,可终究不好再搬上台面,徒然惹笑,但曾经的辉煌,也足以让人生出奋起直追的孤勇。吉林的吉林,热血一腔,臂膀一双,相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也相信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且同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座城市,自然相辅相成、相亲相爱。
与长春千丝万缕的联系,挣不断——工作的、生活的,亲情的、友情的,相携相伴。
也因这距离的美,天然地形成了审视和评点的契机,在此与彼、彼与此间,跳跃打量权衡比对,微微了了的细节,浸着双城人的情感。
几十年的来来往往了,在长春,很亲近的名字有几十个,友情不止一箩筐;大大小小的街路也被踏熟了很多:红旗街、桂林路、人民大街、自由大路……想说的更是太多太多。
那年去市图(长春市图书馆),公干,事急,路又不熟,只寻思着打车快。一路上,透过出租车的玻璃窗,欣赏着窗外流动的春城街景,不由感叹,这座享有国家园林城市美誉的副省级城市,真是实至名归。
事忙毕,回走,时间上无需争抢,我就开始规划不紧不慢的行程:打开百度地图,查公交,一路倒车换车,实惠又便捷。至此,我养成一个好习惯,每每来长春之前,先搜索最佳路线图,截图收好,然后一路依图而行,能地铁通达的,不坐公交;能步行的,就不惜脚力;我还用支付宝里的“出行”扫码,小小的嘀声里,有一种让人融入的亲抚和安心,以及无须忐忑的下意识,更有不被时代抛弃的小得意,暗潜着。谁笑话谁呀,“骑自行车上酒吧,该省省,该花花”,关键是长春内外畅达的交通路网,给外地人的出行带来太多的便利与高效。
我也出过糗。被告知在哪个地铁口出站,原本十几分钟的路程,却走了一个来小时,因为没注意看出口,将B当成了D,一个字母之差,在长春城西空旷的汽开区,足足走了大半圈儿。经过一条又一条路桥,踩着初冬的薄雪,举着手机,实时导航,耳边有风声、过路的车声,还有行色匆匆却愿意为我驻足的春城人热情温暖的指路声……
长春的公共交通方便又实惠,通达四方,让它的城之大有了具体的丈量,也让它的城之立体有了现实的图景。地铁线纵横交叉,使地下出行比在地上的更迅捷、更有保障,而不止便宜;轻轨蜿蜒浮游于城市内外,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木栈道游走,成为本地人和外地客说走就走的享受。
还有,行于车厢内,见到的各种各样的长春人,他们自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是文化文明熏陶出的怡然和大度,以及爽利。混迹其间,若不是时时盯着站牌唯恐下错站,让明眼人感觉出一丝异样,其他的,可真是有样学样地镇定着自己,哪怕没沾着多少本地人的优越,至少别露出太多外地人的不自然和生怯。
都知道长春是座大学城,自然城中的人,城中的年轻人,书卷气浓郁着。眼睛瞄向他们,总不免流露出母亲般的爱念,以至于自家小子终于也成为长春的一名学子,缀入长春大学城的氛围,竟不由生起藏不住的欢喜,缘分啊!也终于深切体会到,真的会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要说起更多的关于对这座城市的记挂,其实还是一些人,一些同道。每几年一度的吉林省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我就会见到各路“大咖”,真好。每次见面前时常思量:不知都变没,是否老了,胖了,还是怎样?确实惦念,亦师亦友那么多年,总有挂牵,虽几年不谋一面,但结实的拥抱和用力的握手传递出的信息,已然收到,时常期盼着。
长吉很近。兄弟情深。
唯愿长春,我的省城,有长长的青春活力,长长的春意盎然,引领并照耀着我们。
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