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在江汉平原一带是农民的传统劳动穿着,以前人们不分晴天雨季,出门都是清一色的草鞋。
打草鞋,又叫推草鞋,看似简单的行当,也是一门手艺,曾被人誉为“指尖上的艺术”。三国时期的刘备曾经干过这一行业,因为家境贫困,从小他和母亲以打鞋织席为生。所以,从事打草鞋的人都很崇奉刘备。
以前,打草鞋穿草鞋备受农村人推崇,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打草鞋的原材料是稻草、麦秸和麻之类,在农村取之不尽,算是无本经营了。加上草鞋透气、轻便、廉价,还防滑软和,深受农人信赖。
打草鞋的工具也不复杂,一般有板凳、铁耙、弯锥、竹针、木槌、引针和剪刀就行,这些都可以就地取材,不费功夫。
打草鞋之前,挑来一担稻草,用铁耙除去稻草叶,再用木槌慢慢砸松软,喷水翻转几次,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打草鞋的时候,把铁耙架在长条形板凳上,人坐在另一端。先取一把稻草,拧成二股,左右交叉,编一次拧一次。依次打好鞋跟、鞋身、鞋鼻,最后通过弯锥和引针添上鞋眼和鞋耳,系上搓好的鞋带,用剪刀修理一番,一只结实的草鞋就大功告成。
打草鞋最讲究的是双手的配合,力道均匀,在铁耙齿中来回穿梭,像给出嫁的姑娘盘头发一样,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小时候,老家有很多人平时都是穿草鞋,只在寒冬腊月才换上布鞋或棉靴。穿得起皮靴的,寥寥无几。
记得村里有一位老伯,飘着满嘴的胡须,最会打草鞋。每到农村冬日闲暇之时,他一个人坐在大门口,弯腰打草鞋,小伙伴们围在一起看热闹。不一会工夫,一堆稻草变成了几双草鞋,很神奇。
老伯把脚上的旧草鞋扔到柴火堆,换上一双新草鞋,摸一下长长的胡须,露出满意的笑脸。他将剩下的草鞋打个活结串在一起,挂在房梁上,这样通风效果好,草鞋经久耐穿。
有一次放学,我们在山边准备摘几朵盛开的映山红,可爬了几次,布鞋打滑,怎么也上不去。
正好老伯挑柴路过,他放下担子,草鞋稳稳地踩在黄土上,用力一蹬就上去了,身手敏捷地摘下映山红,每人发两枝,煞是好看。
两年后,老伯患病去世了,脚上还穿着自己打的草鞋。他女儿看不下去,买了一双新布鞋给他换上。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村里有人打草鞋了,穿草鞋的人也越来越少。一次偶然机会,在老街一家老铺子,看到墙上赫然有草鞋出售,心中一动,买下两双,带回家当作工艺品悬挂在显眼地方。
一次,女儿好奇地问:“爸爸,这鞋子能穿吗?”
“能啊,过去农民伯伯没有鞋子穿,都是穿这个,它与蓑衣、斗笠并称庄稼人三宝呢。”
随着时代变迁,草鞋已难觅踪影。这种旧时光的生活用品,见证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作者:柯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