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民间传说,从古至今,美丽动人。有关吊丝丹特产的传说,在我们这里一直流传下来。
吊丝丹是南海平洲林岳出产的物产,具有独特品质的土特产。一般而言,土特产是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其品质与同类产品相比,是特优或有特色。
在城镇住久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饮食是否健康,怀念农村的淳朴、农村的生活、农村的天然绿色产品,农村的特色菜。那些土特产品勾起了人们的记忆,如同尘封的老酒,历久弥香。因此,希望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品尝到独特优质的土特产品,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林岳,东隔陈村水道与广州番禺相望,西隔广珠线与顺德毗邻。据考证,林岳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有三人躲避战乱,乘竹筏沿南雄浈江顺流而下,漂至番禺石壁陈头岗前,被江水漩到小山丘下,遂定居于此。南宋年间以后,此地向属南海县,与当时的三山乡合称桂林乡。据说三山属“桂”,林岳属“林”,境内有三个小岗,故后称林岳。
林岳出产有一种叫吊丝丹竹笋,是“镇村之宝”,味甘不苦,以肉质鲜嫩、纤维少、水分多、味鲜甜、嫩滑爽脆无渣而著称。吊丝丹竹笋不用“出水”(即煮前用水浸去竹笋的苦味),一样鲜美可口,釆收的鲜笋不用经过泡煮便可炒、可炆、可煲汤。除常规的蚝油炒、火腩焖等,还有刺身、椒盐、白灼等做法,如绵滑的笋丝粥底加上鱼蓉、螺肉加以提鲜,回味无穷。因此,一度驰名广佛两地。吊丝丹竹笋有一个传说:相传吊丝丹竹笋的名字是源于赤脚大仙和太上老君合力救活村民阿泉和阿娣的儿子阿宝的故事。阿宝因失足坠崖而死,恰巧路过的赤脚大仙和太上老君听到阿泉和阿娣的哭喊声,于是用一条丝线吊下仙丹救活了阿宝,而阿宝复活的地方后来长出一片竹林,且竹笋爽脆可口,因而将这种竹笋遂起名为“吊丝丹”。其实,林岳种植的吊丝丹竹笋经过多番培植形成今天的品质。20世纪20年代,西步村有一位居民从广州沙河引进了吊丝丹竹笋来种植。多年来凭借林岳三面环水,半沙半泥的土壤环境,逐渐培植出如今爽、甜、脆且无渣的吊丝丹竹笋。
一片竹林,风一吹过,雨水一来,竹林一片沙沙作响;早晨阳光一照,闪着点点露珠,竹林一片青翠,让人眼前一亮。走进竹笋生长的天地里,远离喧嚣与浮躁,归于澄明与宁静,眷恋着白云蓝天和荫凉的竹林,视之为飘逸清丽的乐园。
有人将竹笋形容为“大力士”,因为在雨水的滋润下,竹笋破土而出,速度之快似乎无可阻挡。竹笋露出头来,像是偷偷跑出来要看看这个奇妙的天地。当竹笋从泥土中“崭露头角”后,在阳光下、雨水中又一天天默默地继续往上长。
竹笋的生长与林岳的土质、水紧紧地联系一起,特别适合生长。一墩墩竹子,每墩有二至三棵竹子,每棵竹子能长出三四个竹笋。这些来自泥土的竹笋吸收了大地的精华、泥土中所有元素,一天天膨胀,变粗变长,越来越硕大。
在端午节前后釆挖出来的竹笋笋味最佳,一直釆挖到中秋节前后。釆挖竹笋时,小心翼翼把泥土铲开,金黄色的笋在泥土中逐渐露出来,对一些笋底部难以撬动时,就用锤子往铁铲尾部凿击,铁铲深入泥土,再用手摇动笋部几下,之后用力一提,最后把笋拔出来。从土里釆挖出来的笋头大尾细,形似烟头,剥壳后洁白如玉,手上沾上了笋的体液,黏黏腻腻的,在南海十大名食材赫然在列。
吊丝丹笋上市季节是从五月至中秋,六月至九月迎来盛产,是笋最甜最爽脆,鲜嫩可口,也是品尝吊丝丹笋正当时。在林岳一家饭店,门口停了许多小车,都是来吃“竹笋宴”的,有三五知己,有一家人的,他们有附近来的,也有不少人是从广州等地开车来的。这些食客都是多年的回头客,食过返寻味。饭店师傅的精巧厨艺,焗、炒、焖、煲等被演绎出咸蛋黄焗笋、三丝炒笋、蚝油炒笋、笋焖鲫鱼、笋焖牛腩、冰笋、白灼笋等20多种制作,还有特色笋丝鱼蓉螺粥。竹笋每道不同的菜肴风味独特,用筷子夹,滑溜溜的,用力夹,时有夹起来,有的只好使用牙签,送进嘴里,脆而爽口,味道鲜美,这怎不受欢迎呢?
竹笋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铁、磷、镁等无机盐和有益健康多种氨基酸。吊丝丹笋堪称“笋中之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用经过泡煮便可食用,就是笋的鲜美用最简单朴素的处理方法。
吊丝丹的传说产生历史比较久远, 是一值流传在民间的故事。现今,吊丝丹竹笋正在打造特色美食,创新推动竹笋饮食文化,擦亮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乡村振兴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