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是昭平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带皮的五花肉,做法是用米粉和姜、葱、五香粉、米酒等调料与五花肉一起腌制、蒸煮而成,此菜吃起来软糯可口、香飘四溢,既有肥有瘦,又红白相间,色香味俱全。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寓意深受大众的喜爱,是春节、婚庆、乔迁新居、升学等乐事喜事的宴席中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
我第一次吃粉蒸肉是在妻子的老家樟木林镇。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过完春节后的一天,我第一次以男朋友的身份到她家做客。当我们在村小学打完几场羽毛球回家时,我便感到饥肠辘辘了。吃午饭时,一碗粉红色、裹着米粉的肥猪肉吸引了我,我举筷夹了一片塞进嘴里,香甜可口,肥而不腻,一下子就被我囫囵吞下肚了,接着我又夹了第二筷。“这菜好吃!”当我夹起第三筷招呼其他人吃时,我发现桌上其他几个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我,我才突然感到有点失礼,不禁闹了个大红脸。这时,还是我那准岳父出来圆场:“好吃就多吃点,多吃点,大家都吃。”大家纷纷举箸夹那道菜吃,随后都说:“确实好吃!”如此,我才不那么窘。
吃过午饭后,我偷偷问妻子:“我们的事你家同意了没?”妻子捶了我一拳,佯嗔道:“你傻啊?粉蒸肉都舍得做给你吃啰,我们这里都是有喜事或者过年才做这个菜的,而且我还有份做呢。”我突然感到很幸福,想到日后可以经常吃到美味的粉蒸肉,心里就美滋滋的。
妻子知道我爱吃粉蒸肉,我们成家后的第一个暑假,她三天两日做粉蒸肉。到9月份开学,我工作变动,被调到乡政府上班,回学校与同事告别时,一个老师打趣道:“哎哟,贝老师,才一个假期不见,你怎么那么肥了啊?”我有些不好意思,心里想:“都是粉蒸肉惹的祸!”我回家跟妻子说起,妻子却笑着说:“强壮点不好吗?你看我村里哪个男的不结实强壮?哪个女的不大气漂亮?没有一个歪瓜裂枣的!”
到乡政府工作后,由于妻子做得一手地道的客家粉蒸肉,每次村干部出来办事或者研究工作,总会说:“走,去阿军家吃粉蒸肉!”粉蒸肉成了我联系村干部的一条纽带,是我做好乡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
每逢过年、生日或者有重要作品发表、获奖时,妻子都会做粉蒸肉犒劳我。一晃,吃了数十年的粉蒸肉,但是它有什么历史由来,有什么传说故事,如何在昭平兴起?这些,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
2022年,我抽调到县美食办上班,后来认识了县美食协会副会长邱民兴,他是昭平粉蒸肉非遗传承人,我心中的谜底才一一解开。
邱民兴介绍,关于粉蒸肉,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相关记载:“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此外,还有个历史故事与粉蒸肉有关,传说崇祯皇帝有一次微服私访,晚上在一家小店落脚,店主因为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客人,就把剩下的一块肥肉和米粉混合在一起蒸熟给崇祯皇帝吃,当时崇祯皇帝又累又饿,连尝几块,称赞好吃,问是什么菜肴,店主一时答不上,索性就说“粉蒸肉”,于是“粉蒸肉”就此在民间传开。
邱民兴还告诉我,他老家北陀镇的粉蒸肉是比较出名的。邱民兴听他90多岁的父亲说过,邱民兴的爷爷年轻时在北陀城给富人做长工,有一天,富人家里有人过生日,有一碟吃剩的粉蒸肉放在厨房,他割谷子回来实在太饿了,就偷吃了一块,觉得非常好吃,就记在心上了。此后,每当富人家的厨子做这道菜时,邱民兴的爷爷就找机会偷学。“父亲长大后,爷爷就把做粉蒸肉的手艺传给了他,我初中毕业后父亲又把做粉蒸肉的手艺传给了我。”邱民兴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邱民兴的父亲跟村里的人到外地淘金,挣了钱后经常买五花肉做粉蒸肉吃。由于米粉裹了五花肉,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村里的人来串门尝到后都觉得这道菜好吃,甚至连不敢吃肥肉的人也爱吃。那时,普通老百姓家里吃不起牛羊肉这些比较贵的肉类,于是粉蒸肉这道菜就成了村里人过年过节时的一道独特菜肴。渐渐地,这道菜便在北陀镇风靡起来。再到后来,当地人还把肉染成红色,一直流传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很多北陀人到昭平县城工作,粉蒸肉又逐渐在县城流行起来。
近年来,在县美食办的指导下,昭平又成功研发了红曲粉蒸肉。在2023年4月19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昭平)民俗美食文化节,粉蒸肉还被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广西烹饪协会专家和昭平大众评审团评选为“昭平十大必吃美食之一”。如今,吃粉蒸肉,特别是吃红曲粉蒸肉在昭平流行起来。
我吃了这么多年粉蒸肉,在了解粉蒸肉的起源和变迁后才懂得,老百姓始终对这道菜保持热爱,不仅是因为粉蒸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而且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寒冬已然过去,新春如期来临。在外的游子啊,春节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否正在想念家乡的粉蒸肉?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让我们共享这美味又意义非凡的粉蒸肉,共同祝福大家健康幸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贝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