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龙 陶寺彩绘蟠龙纹陶盘 红山文化碧玉C形龙 左家山玉石龙 (本组图片为资料图片)
龙,是我国生命力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图腾符号。
龙年将至,在十二生肖中,“辰龙”是唯一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是古人虚构出来的神兽。龙对古人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
新石器时代早期,龙文化已现端倪。关于早期龙的原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蟒蛇原型说和鳄鱼原型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蜥蜴原型说、龟鳖原型说、胚胎原型说、彩虹原型说、雷电原型说,等等。龙从一开始就是“人文之龙”,是杂糅多种动物元素于一身的图腾形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龙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传说中,龙具有能飞善变、呼风唤雨、消灾降福的超常能力,乃为祥瑞之兽。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龙形的迹象,或为堆塑,或为镶嵌,或为彩绘,或为雕刻,先民以多种观念和艺术形式,表现龙的千姿百态,表达图腾信仰的含义。
堆塑龙形象出现较早。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龙形堆塑,长达19.7米,宽约1.8米~2米,距今约8000年,被认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在中原地区,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出土了蚌壳摆塑龙虎图,其中龙的形貌,头上长角,长吻大嘴,四足有爪,长尾几与身等,近似鳄鱼。华中地区的湖北黄梅焦墩遗址,也发现了河卵石摆塑的龙形,其身长4.46米,头生一角,张口吐舌,呈昂首爬行之态,形貌亦与鳄鱼相似。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绿松石镶嵌龙形器,器形为俯视效果的舒身龙,龙头较大,两侧有鬓,吻部突出,鼻梁以青、白玉组成,眼为梭形,尾部内蜷,龙身饰有菱形纹。整个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腰部还有一个铜铃,或能对应《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记载。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目前对于这件绿松石龙的功能尚未有定论,学界有龙牌、龙杖、龙旗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这件器物应为高等级贵族专属,与祭祀礼仪有关。
在距今约7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陶尊上,我们可以看到龙的早期绘画形象。陶尊上的龙为猪龙,猪首蛇身,尖吻上翘,巨牙上指,眼睛细长,周身有鳞,呈勾曲之态,形象生动。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上,蟠龙图案一头双身,头上有角,口吐信子,头外尾内,花纹酷似环蛇属的毒蛇。
玉雕龙形器,最负盛名的当属我国北方地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为兽首玦,另一种是C形龙。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之一,形制为有缺口的环状器。东汉班固著《白虎通》曰:“玦,环之不周也。”《汉书·五行志》谓:“半环曰玦。”对玦器的局部进行加工修饰,便产生了兽首玦这种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器物。从考古发现看,史前玉龙器经历了从玉玦到未开口兽首玦,再到开口兽首玦,然后到C形龙的演变过程。红山玉龙有未开口和开口之分,其中一种因头似猪,被称为“玉猪龙”,体态丰满,圆眼巨吻,造型可爱;而C形龙,长吻修目,鬣鬃飞扬,造型俊美,均堪称绝妙的原始艺术品。
与红山文化玉龙年代相近的,还有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阴刻龙形玉器,器形扁平,呈首尾相衔的环状,吻部突出,头顶伸出两角,尾部有一穿孔。眼、嘴、鼻、须和背部鳞片,皆以阴线雕刻,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
说到我国早期的龙形器,不能不提到农安县左家山遗址下层发现的玉石龙。这件玉石龙长4.4厘米、宽3.8厘米、厚1.4厘米,用灰白色霏细岩磨制而成,周身光滑无纹。其造型呈蜷曲之状,首尾衔接如玦器。头部有略微突起的五官,但以较为简略的手法雕琢,背脊处有一圆孔,可用于穿绳悬挂。据碳14测定,左家山下层文化整体年代约在7500年至7000年之间,早于红山文化玉龙的制作年代(约6200~5000年),是更为原始的龙形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认为:“左家山出土的石龙是至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雕塑,是中华第一玉石龙,极具原创性,富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赵宾福在《关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中推断,左家山下层出土的石龙,造型较为原始,可能是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兽首玦(玉猪龙)的祖型。
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龙的纹样也丰富起来,有蜷曲的蟠龙、蜿蜒的夔龙、躯干纠缠的蛟龙等等,广泛用于器物,特别是青铜器和玉器的装饰,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造型各异的玉龙饰品。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写法多达几十种,可见龙在当时的重要性。另外,巴蜀三星堆遗址近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龙,虎头、鹿角、蛇身、鸟翼、鸟爪,则呈现出又一种龙的造型和风格。
自秦汉起,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不断地把龙与帝王、圣人联系起来,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龙遂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愈加复杂化、神秘化、但逐渐趋于一致,摆脱了爬虫的造型,更接近走兽的形象。及至唐宋以后,龙的整体形态基本固定。南宋罗愿著《尔雅翼·释龙》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成为9种动物元素杂糅一体的神兽,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感,令人敬畏。南宋时期,八闽之地还出现了一位画龙高手陈容,元代夏文彦编《图绘宝鉴》称其“诗文豪壮,尤善画龙,变化欲活,世传‘所龙翁’是也”。陈容的作品有《墨龙图》《戏龙图》《五龙图》《云行雨施图》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墨龙图》轴,为其存世的代表作,绢本墨笔,在大幅画面上描绘一条飞龙腾跃云天,姿态盘旋矫健,云雾缭绕全身,躯尾时隐时现,有凌驾于九天之上的磅礴气势。
宋朝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代,龙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祭神龙、跳龙舞、耍龙灯、赛龙舟……一年中与龙有关的活动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百姓们以此祈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神龙形象。而不同文化区系间存在的龙之形象的差异性,则显示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马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