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一往情深。有诗为证。古人咏月的诗词,灿若星辰,不胜枚举。有统计资料显示,仅《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带“月”的诗词就有16044首,占到总量的四分之一。诗仙李白的上千首诗词中,涉月的竟达400多首。流传甚广的诗歌启蒙读本《唐诗三百首》中,与月有关联的诗也有81首。古人写月亮的诗,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可谓登峰造极,叹为观止。不免让今天的我们心生妒忌,怀疑古时的月亮是不是更亮、更圆?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远古走来。在发明火之前,人类的夜晚,只能依赖天上的月光和星光。而在无星无月、风雨交加的夜晚,人类只能蛰伏在黑暗的山洞、草丛或树林中,在恐惧中等待天明。月是长夜里的灯,更是古人心中的神。火的发明,使夜晚有了灯火,有了光明。但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只能用油灯、蜡烛来照明。如豆的油灯和蜡烛,也不是所有人家都点得起。即使富裕人家,也仅限于室内。室外依然是月的天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连皇城帝都的夜晚,也不能灯火通明,也得依靠天上的一轮明月照亮。千家万户,平民百姓,更是要乘着月色,捣衣浆洗,忙碌家务。
诗人更是贫困户。没有灯的夜晚,什么事也做不成。庄上的人都睡了,家人也早早地睡了,唯有诗人睡不着,在月下独坐或徘徊。星汉灿烂,月光皎洁,对月凝望,思绪飘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躺在床上,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看窗外的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诗人与月亮长时间独处相对,日久生情,自然会有灵感迸发。许多奇思妙想,许多连珠妙语,就会如泉水喷涌而出。
长夜漫漫,诗人更有大把的时间,一遍遍地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精雕细琢,极力将诗句打磨得圆润光滑,晶莹剔透,完美无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的咏月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好辞,篇篇经典。穿越千年时空,任凭风吹雨打,雪压霜侵,也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犹如当空皓月,万众仰看,世代膜拜。
电的发明,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接踵而来的电灯、电话、电影、电视、电脑、手机,这些摄人魂魄的玩意纷纷出笼,惹得人心旌摇曳,不能把持自我,无暇顾及天上的圆月,再也不能安心月下的反复吟哦。
交通发达也是今月失宠的另一个原因。古人出远门,只能步行、坐马车、乘船,最快也就是骑马。进一趟京城赶考,路近的走一两个月,路远的要大半年,甚至一年。出门在外,做官、经商、访亲、游历,千山万水,难去难回,来往一趟极不容易,以至长年漂泊在外,甚至老死异乡,也不能团聚再见。日思夜想,无法排遣,只能对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倾诉衷肠,寄托相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亲思乡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放下,只好遥寄明月,化作诗文,感天动地。
今人交通快捷,天涯海角,大洋彼岸,地球一极,宇宙太空,也不过是咫尺之遥,方寸之远。一趟高铁,一张机票,一次发射,便可朝发夕至。一个长假,便可周游世界。加上电信业的飞速发展,更是消除了彼此的距离。想了,一个短信,可以问候;念了,一个电话,可以听声;爱了,一个视频,马上见面。比到邻村走亲戚还方便,比到邻居家串门更容易。诗人木心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完全颠覆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美好的期盼与愿望,如今也成为现实,因而今人难有别离之痛和思念之苦,甚至连书信都省得写了,更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诗情了。
今月失宠的再一个原因,就是月亮的身世大白于天下。古人对月不了解,相隔十万八千里,终究只是隔空相望,而不能亲临现场,实地考察,只能凭空想象月亮的美好,以为月上有琼楼玉宇,有嫦娥玉兔,有吴刚桂树。其实上面只有沙砾遍地,比沙漠戈壁更荒凉。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00多摄氏度,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会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不但高处不胜寒,而且高处不胜热。月亮之上,根本不是神仙居所,这让人们大失所望。
其实,一轮明月高挂,曾照古人,也照今人。明月亘古未变,变的只是月下的人。月是古时圆。仿佛在提醒我们,应当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关掉电视,独自走到月下,与月深情凝视,与月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