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些年,家乡乡亲们过年贴春联的时候,常在村井台上贴上这样的对联——“清泉供百口,福水养万民”,横批是“饮水思源”。
在外工作生活30余年了,想起家乡老井就感慨于怀,教我学会感恩。
老井,是一个村庄繁衍生息的标志。据考古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人们就掌握了打井技术。人们用井来获取水源,井是一种深入地下挖掘的构造,用于蓄水和取水。我们村就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南,一口在村北。已无法考证具体何年何月开凿了。这两处井头边各有一座2米多高的石墩,石墩上面正襟危坐着石狗。村人把石狗称作“司仪神”,希望它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安宁。
据《说文解字》对“井”这个字的解说,古制规定八家共汲一井。一个“井”字,分九个区块,周围八户人家,中间围着一口井。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情形,现实生活里,人们依井而聚居,多少人共汲一井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全村有200多户,其中我们在村北边有100多户常用村北口井。这口老井的使用者就远远超过了100户。这口井西北边有一片田园名叫“下田”。西边长着一片茂盛的榕树,还有一簇竹子。井圈用整青石打磨而成。井台用厚厚的青石板铺就,足有一间大客厅那么大。井台总体由井口向边缘呈放射状倾斜,便于流水。井台边缘是麻条石砌的“檐”,高于青石板面,下凿槽洞,连着外面的排水沟。这样,在井台的废水,就会很快排掉,不会渗入水井造成污染。井口离水面有4米多深。内壁是先人用老青砖层层盘上来的,长满了毛茸茸的苔藓,四季常绿,水汪汪,油汪汪的。那井水,清洌可鉴。
100多户人都从这口井里打水挑水,老井安闲的时候很少。挑水时还要加备好一个专用小铁水桶和井绳,它是放下井下汲水用的。如果赶上有人正在挑水,你就得等。农忙时节常常要提前排队。有时正赶上做饭,急等用水,就先去邻家借一桶。等挑水那天记着还一桶水过去。汲水的木桶常常是互借着用的,还水桶时一般不会空桶还人家。打水是个力气活,在井边你会经常看到男人帮女人抽水、小孩帮老人坠井绳的情景。读小学时,学校在村南边,我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村南边那口井汲水挑水给村一盲人或孤寡老人。老井是淳朴族风良好家风活生生的教科书。井台是人际关系最和谐的地方,大家自觉排队,无人加塞,尊老爱幼,互助合作,相互便利成为一种习惯。无论谁遇上谁家里有事急需用水的情况,都会主动礼让。许多时候,是两三家合作打水,汲的汲,挑的挑,直到挨个把各家的水缸盛满,才各自满意回家。打上来的水渗凉渗凉的,喝一口甘洌肺腑,沁人心脾。而冬天里刚出井口的水会冒着热气。南北朝范云的《咏井诗》有这样两句:“兼冬积温水,叠暑泌寒泉。”描述的就是井水冬暖夏凉的特点。
水井承载着族亲之间的守望与相助。有时木桶掉到井里了,有时整个井绳掉下去了,要想办法弄上来。有时在井上面就能解决,有时就得人下去捞,顺便淘井,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但总会有人自告奋勇,他们胆子大,水性好,心肠热,总是乐意为大家排忧解难。有好几次母亲去挑水,打水桶因故掉到井里时,总找到他俩帮沉入井水底捞上。
抢“新水”是正月初一的习俗,新水喻示着“新财与清爽”。为讨这个彩头儿,村民暗暗较劲儿,都想挑新年第一担水。过去的农村,以鸡鸣为一天的开始。于是,很多人后半夜就起床,只等鸡鸣。不知谁家的公鸡“咕咕”鸣叫三声,接着全村的鸡叫此起彼伏。这时,门门声、水桶撞担钩声、女人的喊叫声、摔跤后水桶滚落的声音,不时从全村各个角落发出,好不热闹。井台边更是“战场”,第一个来的,抢了先机,以胜利者的姿态,唱着曲儿,担着“新水”回家。后来的,一会儿就挤满了井台。争相把水桶吊到井中。众人边提水边开玩笑,谁也不会在“初一”这个中国人特别看重的日子里口出恶言。不管抢水成功与否,大家都会送上好的“口彩”。
时代在变,水井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末,压水井开始在农村出现。用一种小型机器钻头往土里一钻,几个小时就可以钻出一口井来了,再装个压水井头,轻松一压,水就流出来了。院子里、厨房外、厨房内都可以。毕竟,到古井去吊水、汲水、挑水都是力气活儿。哪怕干完农活再累、再不愿动弹,水缸没水了,还得去挑几担水来。这种“压水井”从出现到流行再到普及,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井安全、省力、方便,男女老少皆宜。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钱袋子”鼓起起来了,打一口压水井完全没问题。所以我们村子基本家家户户都钻了压水井,于是村那两口老井也慢慢少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自来水进村工程的实施,压水井也在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年,我们村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通了水泥路和光纤宽带,而且改水改厕,我们村的条件好,在政府帮助下,打上了一口深1000来米大头劲井,并安装了电机,家家户户接上水龙头,只要一按电开关“滴滴”一声,水就自动输出,再把家中水龙头一拧,一种具有农村特色的自来水“哗啦啦”流出。从此,乡井大多基本封存了。
美不美,故乡水。感情深处而言,故里水最甜。每一次回家乡,都要去看一看那口老井,并总要喝上一口:就是时时告诫自己要“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保持一颗初心和常存感恩之心!
陈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