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临近那几天,车站显得略微拥挤;街上每家店铺门口几乎都摆满了不同口味的月饼,归乡的农民工带着孩子在摊位之间游离,让孩子随意挑选他们爱吃的月饼,和乐温馨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年中秋节临近,父母都要省吃俭用才买来几个月饼分给爷爷奶奶和我们几个孩子吃。
有一次,离中秋节还有几天,家里来了一位远方客人,送来了两盒月饼,母亲推辞说不要。当时我们几个孩子紧张得不敢出去玩,都依偎在母亲身边,生怕母亲真的把月饼塞回给客人,直到客人空手离去我们才如释重负出门去玩。
小学时每年的中秋节当晚,母亲总会给我们做一个灯笼让我们提着在村里晃悠。灯笼是用柚子皮做成的。母亲把一个柚子的果肉拿出来,在柚子皮上挖几个小洞,在里面点燃一根蜡烛,灯笼就做好了。一群孩子提着灯笼聚在一起哼着“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曲子,那情景至今让人难忘。
时光如梭,我们逐渐成长,走上了求学路和谋生路,在家的日子越来越短暂,偶尔的一次归家也都是来去匆匆,幼时吃月饼的那种期盼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在大学时,每次中秋月圆之时,母亲总会打电话问我吃了月饼没有?每每听到母亲的询问,我都会不自觉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股思念涌上心头,此时更想家了。
中秋,文人是最多愁善感了,但都是恰到好处表达了人们的真切情感。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白地写出了诗人在月圆之夜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王昌龄在《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由月圆想到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诗人常建《十五夜望月》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借“秋思落谁家”传神地写出了自己的思念。在现代爱国诗人艾青的笔下却升华到了另一种情感,“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头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月亮,谁能把月饼咽下?”在诗人的眼中,祖国没有统一,台湾没有回归,亲人没有团聚,再大再圆再香甜的月饼也难以咽下。
人间真情几许问候,只待佳节来寻,年年此月寄相思,何不月下一聚,共同举杯邀明月,畅谈人生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