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时,淤泥中截截莲藕老根,开始释放做了一冬的梦。绿色的梦沿着根根瘦弱柔嫩长满毛刺的茎,慢慢地、慢慢地升上来了。梦怯生生地钻出水面,幻化为边缘向内对卷的两头尖叶卷,很害羞的样子,让人想到以手蒙面的婴孩。随着茎的逐渐增高,春阳的不断照拂,内敛含羞的叶卷渐渐舒展开来,由皱缩而清圆,由嫩绿而青绿,出落成一张张以浑圆的绿罗裙作旗帜的荷叶。
入夏之后,荷叶的裙幅更圆展了,荷塘上撑起一片深绿色的“伞”。荷叶知道莲藕的梦不只是长叶,还要开花,还要结果,自己是那个梦的前导,把花、果带出淤泥,带出水面,并成为它们的“伞”,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荷叶外形柔弱而本性刚强,日头晒不死,落雨打不湿,有能力有自信当好这样的“伞”。它们默默守护着一朵朵含苞、将开或盛开的红莲,守护着那些金穗为饰如同绿色话筒似的莲蓬。炎天暑热天气,高高低低的荷叶,尽可能把自己的“伞”撑得圆圆的,拼合成水面上的绿色天棚,挡住骄阳的烈焰,给水面娇的花朵、嫩的莲蓬一片清凉。风来了,荷塘上顿时舞裙翻飞、绿波腾涌,荷叶好似在心花怒放地狂舞,其实是在用裙幅左遮右挡,以减弱狂风的势头,不使花朵、莲蓬受到惊扰。雨来了,荷叶们坚挺地抵御着,窝形叶心积满跳动的雨珠,虽不胜重负时而倾侧,但倾侧之后瞬间又一跃而起,它们忙不迭地遮护那些吓得发抖的花儿和急得直颤的莲蓬……由夏至秋,荷叶就这样守护着荷塘社会的安宁、和谐和繁荣,为人间奉献一片片叶碧花红、生机勃勃的美景。
待花朵一一凋谢,莲籽一一熟透,荷叶也在守护中不知不觉变老,慢慢由绿荷变成枯荷。大部分枯荷,依然恋着这片给了自己生命和青春的水域,历经风霜的它们,在秋风秋雨中低首敛衣,让冷雨把自己当成古筝,当成琵琶,弹拨出一曲曲动听的荷乡曲。无风无雨时,枯荷坚劲地立在水面上,做着来年开春复从水底升起的梦,那梦与老根的梦一脉相连。一部分枯荷,也像少数清荷一样,因了人们的需要离开荷塘,来到岸上,又开始了一段红尘之旅,继续奉献自己的生命价值。
其实,早在未曾枯槁的时候,部分荷叶就开始奉献尘世了。在乡村,炎阳炙烤或是骤雨来袭,假若有人正在路上,出门忘记带伞,只要路边有一方荷塘,一切就好办了,不妨摘一张荷叶作为临时伞具,用它遮阳,用它挡雨。乡村人很讲究四时八节,端午节、中秋节走亲访友,礼物除了粽子、月饼之外,总少不了一刀鲜肉,因为气温高,肉在半路上也许变味发臭。聪明的人从路边荷塘里摘下一张荷叶,把鲜肉包起来,这样,即使走几十里路,经历几个小时,肉都不会变质。在城里,一些特色小吃店甚至大餐馆,不少需要在蒸笼里蒸、烤箱里烤的美味,如糯米鸡、童子鸡、粉蒸肉、叫花鸡、肉泥黄鱼等,厨师都喜欢用洗干净的荷叶包裹着蒸烤,以使它们变得骨酥肉嫩并摄入荷叶的清香。为了满足吃货的口福,荷叶经受着各种高温蒸烤,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如林清玄所言,“历尽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
对于荷叶的利用,古代早就开始了。唐人以荷叶为酒杯,酒液便融入幽细的荷香,“碧筒酒”使人无不酒兴倍增,这种聚饮方式风靡一时,据说唐教坊曲《荷叶杯》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更古还有用荷叶缝制荷衣的,想那荷衣夏天穿起来一定凉爽极了。“制芰荷以为衣兮”,也许是屈原的务虚笔记,借此以表达高洁的人格理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实施了,荷衣真的被人堂而皇之地穿起来。荷叶的名字叫“清雅”,以清荷为衣裳,足显高蹈、超迈和玄远,以致“荷衣”成了高士、隐者的专利。
荷叶变枯了,仍在人间发挥作用。枯荷可以做成清热药和荷钱茶,祛瘀消暑,健脾利尿,降压减肥,宁神润肤,这在古书上都有记载。世俗最常见的是把枯荷当成纸用,枯荷厚实柔韧,包裹物什远非普通纸张所能及。旧日乡村春节,枯荷大派用场。那时拜年时兴相送纸礼包,礼包最里层用枯荷包裹京果、花豆、麻圆、饼干之类,外面再用马粪纸裹起,包扎成七八寸长、四五寸宽的梯形体,又加封一层桃红纸衣,粘上“恭贺新禧”红帖,最后用细麻绳成十字系牢。礼包用枯荷,意在防霉、防潮、防软,有了荷叶的呵护,点心的酥脆感和保质期就可得以延长。枯荷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包许多东西,比如包才起锅的玉米棒,包刚出炉的烤红薯,包花生、蚕豆、瓜子、板栗等各种炒货……枯荷无所不包,实在不能包东西了,还可以沤成肥料,如同那些坚守荷塘、老死是乡的伙伴。
荷叶的一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绿萦瘦骨擎欲僵”,都在尽其所能、无怨无悔地奉献,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丹青巨匠,对荷叶不吝笔墨倾情赞美,品不尽的名篇散发着荷叶的清香,赏不完的名画彰显着荷叶的风神。我有一个梦想:假如我是一张荷叶,假如被人带离荷塘,则诚愿为余光中先生辈所用,让诗人用我“包一片月光”,轻轻“夹在唐诗里”,或静静藏在宋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