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40多年了,每当想起村里的水井,童年、青少年有关水井的记忆,充满乡愁,挥之不去。
广城村下广组,是我的出生之地。从懂事起,对村里的水井,逐渐亲近和熟悉,每日挑水,对甘甜的井水,充满敬畏。
桂花井离家最近,只有100多米,自然接触最多。位于一道土坎下,井有2米多深,每逢雨季,泉水充盈。遇干旱时,或冬季雨少,井水不多。十多岁时,由于是家中长子,就为父母分担家务,开始挑水,每天清早,水缸无水时,要挑三次,至少也要挑两担,才能满足一天的生活需要。
桂花井边早先种植桂花树,井名由此而来,只是年代久远,桂花树也有生命极限,从儿时起,就看不见桂花树了。
桂花井旁边有几亩田,春夏季雨水充足,井水也多,自然流淌,每年水稻皆获丰收。过春节时,大年初一清晨,天不亮我就挑着水桶,来到井边,挑金水银水;挑第二担时,天才微亮。
大水井离家200多米,因为有两个井口可以打水,又叫双水井。大水井由于地势较低,一年四季不会干涸,均有泉水注入,水质优良。每遇旱情或冬季,清早起来必须到大水井挑两担水。
少年时代,与同组的老庚袁华华,放牛在大水井旁边的小路旁,我们在沟边,搬动沟里的石板,下面就有两三只螃蟹;多搬几块石板,每次就能捉到10多只螃蟹。捡来些柴禾点燃,往火上烤几分钟,在上面撒点盐,螃蟹肉鲜嫩可口,味美无穷。
大水井坎下,上南江组的王仕昌、王仕伦两兄弟,长期饮用该井泉水,并做酒药,质量好,很畅销。后用大水井泉水酿酒,酿出的白酒市场走销,俗话说:“七十二行,煮酒熬糖”,王氏两兄弟自然发了财。
游家水井,距离家里近200米,有2米余深,位于中广组游家房屋侧边,井旁有竹林,因而井水清凉。夏、秋季雨水多,井水亦多,可满足30余户人家饮用。
下广组与中广组是紧挨着的,有时我也会去游家水井挑水,去时上一段坡,之后是平路;返回时平路后是下坡,不用费多大力气。
有几次挑水,遇到中广组60多岁的靳奶担水,由于老人家身体不好,非常吃力,我看见后,急忙接过水桶,帮老人将水送到家,助人为乐之心,从小就有。再说,气力今天用了明天还在嘛。
河沟水井较远,离家近500米,上下均为稻田,左面是河沟,右面有石岩和坡土。河沟水井水源充足,井口长宽3米以上,夏天冰凉,冬冒热气,水质极佳。每逢干旱时节,我偶尔也会到此挑水。
河沟水井终年四季泉水充盈,记得十多岁时,已读初中,有年大旱,下广组20余名男劳力,集中到此,轮番用戽斗打水浇田,从早到晚,一天干下来,井口泉水依然很多,不见减少,真乃奇迹。当天的劳动,我亲自参加,至今记忆犹新,大自然,真神奇!
关山水井上下均为稻田,较偏僻,仅一个井口取水,在田埂下边,左右两条路,供下广组、中广组部分人家饮用。
所谓关山,在这里指埋坟最多的地方。因此,似乎这里阴气较重,到此挑水,都是大白天,一早一晚少有人来;我到此挑水的次数,就那么几次。
杨柳井位于村寨右边,离家300多米,过河沟后,爬一个坡坎才到。水井上下左右均是稻田,中间的路一尺多宽;井口前的稻田,长期有水浸泡,成为“烂田”。插上稻秧,不用施多少肥料,也能获得丰收。
到杨柳井担水,因为要经过河沟,路不好走,来回都要一上一下,较为吃力,所以很少到此井挑水。同样因为年代久远,井旁的杨柳树,早已不存在。
过去村里青年小伙,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去外地谈对象,女方家庭老一辈前来看男方家住处环境,见这里水井多,生活方便,很容易就点头应承同意。
有山有水好地方。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家家户户都建起楼房,装上了自来水,无须到水井去挑水了,水井渐渐就被人遗忘了。
故乡水井,是我永远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