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作为大山的孩子,我们与外界的距离,不仅仅隔着一座山。
记得念小学和初中时,我所能触及的不过是高山、深林、幽谷、玉米、黄豆,进出村庄,只见鸡鸭猪狗。贫穷限制了想象,对于“山的那边”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每每登山劳作,俯瞰村庄,眺望旷野,看着青山围圈的炊烟袅袅,心里也生出一双翅膀,盼望飞翔。慢慢地升到高年级,我对牛哞声中的田野、年复一年的夏绿秋黄习以为常,对书包里的图物和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更感兴趣,开始向往天高地阔的远方。
我的父母是四季忙碌于田间的农民,在我眼中,无所不会的老师是让我最为敬佩的人,渴望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也许是命运的垂怜,经过刻苦努力,我如愿成为一名教师。
师范毕业后,最初我被派到凤山县一个偏远的教学点,离开繁华闹市的第一脚就踏入寂静的山窝窝,身为人师的兴奋感瞬即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伤感和迷茫。毕竟是人生的新角色,好好教书是本职,其他容不得我多想。就这样,在孩子们“老师早”的问候声中迎来每一天的黎明,在孩子们“老师再见”的告别声中结束每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日子。一晃,我任教的第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心里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快乐——我领着学生走向田野、趟过小溪,教他们辨识花草,让他们把勃发的春天写在纸上,把秋天的色彩装进书包……指着高高的山头,告诉他们山的那边也有很多学校,也有一群跟他们一样快乐好学的小朋友。孩子们把风中灵动的树叶、挂着露珠的花朵、花间纷飞的蜂蝶……画在本子里;山林的风声、鸟儿的鸣唱、溪流的喧哗……都变成一行行文字留在他们的日记里。我们聆听彼此的心声,分享笑声和快乐。我真真切切地爱上了在这里的一切,感觉到教室、操场、榕树、山涧、村庄、远山、流云都在向我问好。
与学生相处总是那么美好!我知道他们也像我小时候那样,渴望有更高、更远、更美好的未来。明明是不舍,我却每天都在为他们能走出校园、走到“山的那边”而努力!
日升月落,寒假暑假,一晃也有些年头了,一批接一批的山娃子随着汽笛声远去了。朝夕过往,既有快乐,也有担心,有甜蜜,也有酸楚。
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几位瑶族学生穿着单薄,光着脚来到学校,个个冷得身体发抖、嘴唇紫黑,但坐在教室里依然认真听课。这一幕触动了我,我决定进行家访。走进其中一位同学的家,左看右看四壁空空,孩子的家境令人揪心。走进第二个家庭、第三个家庭,情况也基本如此。困难,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家访返校的山路上,看着苍茫的大山,我的心情和脚步一样沉重。
回到学校后,我向大学同学们描述了这些情况,表示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班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伸出援手发起募捐,用于购买救助物资。几天后,当我的几个同学代表将这些温暖的物资送到学校时,学生们的眼里泛起了泪光。他们穿上了崭新的鞋子和厚实的衣物,那一刻,我看到他们的笑容是那么温暖、灿烂……
小时候,当老师是我人生启蒙时期的初心,后来教书育人成为我的人生使命,并乐此不疲为之挥洒青春与热情。尽管后来我调离凤山,加入巴马教师队伍,但一切都没有变,十年了,每天都在“山的那边”陪孩子们升旗出操、上课下课、读书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