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成为2024年中国第一个网红城市。元旦假期三天,900万常住人口的哈尔滨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0亿元,双双达到历史峰值。在各社交平台上,哈尔滨文旅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在不断刷新。冰雪大世界在微博头条、热搜头条引发近10亿的阅读量和上万的讨论,东北“老铁”和南方“小土豆”各式各样的故事,几天内在抖音上累积了上亿的播放量。线下火爆,线上刷屏,哈尔滨使出“浑身解数”,用真诚打造出一场冬日的文旅奇观。
哈尔滨的新晋顶流之路,绝非网络流量的偶然发酵。早在冰雪旅游的预热阶段,哈尔滨文旅各平台账号就推出了一系列趣味短视频进行冰雪旅游宣传,在互联网打响了吸引流量的第一枪。2023年12月中旬,冰雪大世界的“退票门”一度成为网络舆情。当地文旅部门及时介入,园区连夜整改、致歉退票,哈尔滨稳住了口碑,网络热度开始“出圈”。随后,哈尔滨开启“全民哄娃”模式:从路边药房开通全国异地医保到建设室外“温暖驿站”,从“不撒”融雪剂让南方游客玩雪到全城奶茶杯套变成自带邮资的景点明信片,从广西11个“小砂糖橘”成东北“团宠”到拿出各种压箱底的宝贝把南方“小土豆”哄得不亦乐乎……哈尔滨一系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深情“微操”彻底赢得游客和网民的心,冰雪旅游热潮燃爆全网。
哈尔滨热“雪”燃冬的背后,是实实在在倾尽全市之力的“拼”,是对待外地“小土豆”们的热情质朴,是60年冰雪文化的积淀,是真诚善良、豪爽大气的冰城气质,是天时、地利、人和。疫情解封后,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厌烦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转而追求实实在在的欢乐和富有特色的体验。要在文旅盛宴上“分一杯羹”,我们迫切需要围绕“一切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生产模式,一切与现阶段的生产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生产模式”和“符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回归文旅消费和生活本质,深度挖掘和释放情感价值,以真诚释放“幸福红利”,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做好流量助推,形成新媒体的“新质传播力”。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各地文旅出圈的时代机遇,是打开“流量密码”的风口。这次哈尔滨的出圈也离不开网络花式营销形成的增量。元旦之前,哈尔滨文旅局就别出心裁,紧随时事热点“我姓石”推出“我姓哈”的土味宣传片,吸人眼球。接着通过头部博主+IP引流,“万人蹦迪”“索菲亚教堂旅拍”“早市”等东北元素传播打破人们冬天去南方的惯性思维。再通过和消费者在网上的正向反馈良性互动,和广西等外省互赠水果双向奔赴,传播事半功倍,热度持续升温。我们也要把网络传播这门文旅“必修课”学好,善于制造流量话题,把互动性元素融入文旅宣传中,注入情感交流因子,增强网络“围观”黏度,以真诚的行动向全国展示文旅品牌和形象。
挖掘特色资源,形成文旅产品的“新质内容力”。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再到“尔滨”,这些文旅爆点往往与城市特色深度契合,直击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从冻梨摆盘到哈尔滨烤红肠,从“逃学”企鹅、冰雪骆驼到鸵鸟拉客、飞马踏冰,从非遗“打铁花”到鄂伦春族驯鹿,这“掏家底”式的“讨好型”展示,在真诚待客中融入了哈尔滨的民族地域文化和风土特产,成功把“本地人的幸福”变成了“外地人的惊喜”。值得一提的是,广西以近190吨砂糖橘“回礼”之后,黑龙江回赠10万盒蔓越莓。这场特殊的文旅互动中,两地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全国网民的视野,成了体验感最强的文化载体,既给两地人民留下独特的味道和记忆,也是一次农文旅融合的“经典操作”。我们也要立足本土资源,念好内容“新字经”,打好文化“特色牌”,提升文旅的魅力和形象。
推动政民齐心,形成文旅体验的“新质服务力”。哈尔滨冰雪游的爆火和“泼天”的美誉背后,是政通人和、上下一心。推出官方版旅游攻略,吃住行娱购安排得明明白白;机场大巴和地铁延长运营时间;统一安装出租车计价器,从快从严从重处罚宰客现象……经过一系列的“安排与收拾”,“尔滨”才敢把客人请进家,才能接住随之而来的“泼天流量”。为排队游客送去暖心姜糖水;开着私家车当免费“顺风车”司机;自发号召本地人多在家洗澡,少去早市……哈尔滨市民的热情待客感动了每一位旅客,直呼“被宠上天”。哈尔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交出了满分答卷。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市场的繁荣,需要政府“管得更多”而不是更少,需要市民热情参与,而不是冷静旁观。只有规范市场、动员群众,提高从上到下的服务水平,监督管理一切不法行为,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游客。
无论是“烧烤经济”,还是“冰雪经济”,网红热潮终究会退去。要想持久繁荣,必须遵循文旅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归到旅游的价值本源。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以达者为师,走新质生产力之路,用真诚拓展旅游的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唱响文旅的美好明天。
陈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