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哥哥和侄女婿在长春西站接到我,带我回家。看到长春的街道灯火辉煌、夜市人流涌动的情景,我突然想起《北京,北京》的歌词和旋律,不过在心里把“北京”换成了“长春”。
对故乡的怀念和追忆,是我一生的快乐,也是永远的乡愁。我在长春出生、长大,十八岁之前除了随父亲和母亲下乡近三年,从没离开过。十八岁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去了遥远的江南。四十多年来,经历一次次离别和归来。读书时回长春相对密集,工作后回长春间隔时间长,至今一共只回来过二十次。而今年这第二十次归来,与上一次相距了整整六年。
我在哥哥家有个临时小屋,是侄女结婚前住的房间。看到一面墙的书柜和侄女的书,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父亲是转业军人、机关干部,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小学做语文教师,家里有好多书。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我十几岁就开始读;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我接触也很早。高中文理分科时选学了文科,成绩一直在前三名,做过两年校刊《风华正茂》的编辑。1981年夏天,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而今,哥哥的外孙女、侄女的女儿11岁,读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很好,爱好挺多。我把自己出版的第四本散文集《一路芬芳》送给她,扉页上写“人生有书最快乐”,署名“二姑姥”。
在长春的姐姐家住了七八天。大我三岁的姐姐每天给我盛饭、剥鸡蛋、洗水果,就像小时候对我一样。姐姐家有个四十多平方米的院子,种了各种蔬菜。我在她家吃的菜,全是刚摘下来的、水灵灵的绿色蔬菜。姐姐还带我去附近治疗耳朵的地方,治好了我多年的耳疾。姐姐四岁的孙子和我熟悉了,见我出门,不管去哪里,总是对我说,“二姨奶要带地图,往左拐啊!”长春变化很大,小家伙担心我不认路。
姐夫开车,带哥哥、姐姐和我去看望父亲、母亲。二老长眠在双阳福寿山明园,那里青山环绕,松树簇拥。父母的墓碑上书:“辛劳一生多磨难,留得福荫庇后人。”我和姐姐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地擦拭墓碑,献上鲜花、供品,向父母三鞠躬,我再一次泪目。
以前回家看望父亲母亲,以及后来到此地祭奠他们,我总是有一种愧疚感:你们培养我上大学,可我一毕业就去了江南,未能在你们身边尽孝。
父亲于1945年加入革命队伍,在辽沈战役中负伤,后来转业到长春。我高考前夕,在饭店当经理的父亲患脑血栓,住院两个月后回家休养,生活不能自理。在小学当副校长的母亲提前退休,照顾父亲,用她柔韧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工作后每次回长春,看到父母为我做的剪贴册又增加了几本,我心中百感交集:我写的新闻报道和散文作品寄到家里,他们读完后,小心地裁剪下,仔细地贴到白纸上,再装订成册。父亲剪报是锻炼动手能力,也是在女儿的文字里,寄托一份思念。
2001年5月的最后一天,母亲突发心肌梗死,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一定是太累了……
父亲晚年有三大心愿:一是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家;二是去我生活的江南城市;三是写一本回忆录。前两个心愿无法完成,因为身体不允许。第三个心愿,作为新闻记者和文学写作者的我也未能帮他完成。2006年大年初二,父亲带着遗憾告别人世间。送父亲走的那天是大年初六,东北最冷的日子,-29℃!长长的车队,每辆车后面都有一个号码:81。那是父亲在这个世上存在的年头。阳光强烈地照着洁白的雪地,送父亲离开……
父亲,母亲,你们的儿女如今都生活得很好,相处得也很好,你们安息吧。我在心里,向父亲和母亲告别。
一天上午,姐夫开车,带姐姐和我去胜利公园游玩。长江路、胜利公园、北京大街、青岛路小学、贵阳街、上海路,这一带是我从小学三年级到上大学之前活动的地方。公园入口处,毛主席的塑像还在;公园里,很多老人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
与公园一街之隔,是吉林省重点中学——长春市实验中学(现在已搬到净月高新区),我初中、高中在此就读。1981年我高考,那年全校有90%的学生考入大学,其中60%是全国重点大学,高考录取率名列全省前茅。犹记得初二那年春天,一次班会,主题是《我的理想》——与我要好的同学中,溪说想做科学家,方要当教师,我想当作家……后来,溪在大连和加拿大搞科研;方在沈阳和瑞典都做过教师;我这些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我们都已实现少女时代的理想,找到各自在生活中的位置;我们都从长春出发,走向不同的世界,拥有不同的人生。
天上下着小雨,我和姐姐打着雨伞来到贵阳街。这条街曾经繁华,现在处于拆迁中,贵阳饭店二楼有四个窗口曾属于我们家,家人聚在一起吃雪衣豆沙的场景,瞬间在记忆中鲜活——父亲每年做年夜饭前,总是先做寓意生活甜蜜、阖家团圆的雪衣豆沙……他刚把冒着热气的点心装在盘中,哥哥、姐姐和我就迫不及待地蘸点白糖,一口咬下去,半糊状的豆沙馅烫嘴,甜蜜感从口腔弥漫,鲜味于舌齿间旋转,香气在鼻尖缭绕……
在长春期间,除哥哥嫂子、姐姐姐夫每天换着花样做饭菜招待我之外,亲人、朋友、同学,都轮番请我吃饭,带我品尝家乡美食。其中三次去吃羊肉火锅,醇香的麻酱令我胃口大开,那是独属于故乡的味觉记忆。名为“大年初一”的饭店,具有浓郁的东北色彩,店面装修以红色为主色调,喜庆、热闹;菜肴、点心品种丰富,我吃得最多的是酸菜、黏豆包等,还吃到了小时候常吃的江米条。在新天地购物公园的孙家外婆饭店,我品尝到了锅塌豆腐;在伊通河畔的磨时光咖啡店,我享用了慢时光;在欧亚新生活的老字号老昌春饼店,我吃了春饼;在哥哥家附近的“老白家”,我吃了酸菜饺子……在长春享用了这么多美食,我很快胖了三斤。
流连于长春的多家商业综合体、网红打卡地,我对红旗街的“这有山”印象最深。它是一个消费场所,又像一家旅游景区,还似一座魔幻城堡,山在城中,洞在山中,店在洞中,茶坊、咖啡屋、书店、电影院、小吃街、凉亭等层层叠叠、交错穿插,吸引人们沉浸其中,刷新消费体验……
回长春我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公园——哥哥和姐姐家附近的公园,以及南湖公园、胜利公园、友谊公园、百花园、莲花岛等。
姐姐家离伊通河段南溪湿地公园很近,我差不多每天去走走。伊通河,满语为“波涛汹涌的大河”,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长春等五个县市,最终注入松花江。河水在长春从南向北穿城而过,形成蜿蜒连绵的韵律、绚丽多彩的画卷。南溪湿地一带水面宽阔,岸边草木茂盛,阳光灿烂明媚。我听着风声、水声,看着蓝天上的云朵,真想让时光静止……
“上车饺子下车面”,是东北的风俗,那晚吃过饯行宴,离开当天早上吃了哥哥嫂子亲手包的饺子。姐姐姐夫也开车来送我,车上有从自家小菜园里现摘的小西红柿。带着浓郁亲情、温馨友情、美好印象和温暖感觉,以及增加的体重,我再一次离开故乡、告别亲人。
忙碌、充实的28天,幸福、幸运的28天,被真、善、美和爱包裹的28天,一次生命的眷顾、恩赐和施予,足够今后岁月的回味、回想和回忆。长春的亲人和朋友,牵系我的情感;长春的发展和变化,牵动我的心思;长春的美丽和魅力,牵引我的目光。在有生之年,我还将一次次回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