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埙,吹奏出几多婉约。在音乐的曼妙中,我手中一捧书卷,读到“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眼前,光线斜斜地从窗棂打过来,形成了一轴空灵的画卷,光与影,大概是中国人才懂得的审美和浪漫吧。
前几日去北京,北京就是一座用褚红、明黄,深绿等色彩构成的,庄严又热烈。鲁迅先生说:“紫禁城的红墙、金色的琉璃瓦、深红的廊柱、墨绿的古柏、汉白玉的雕栏……这些色彩总是异常分明。”这次去北京特意去了地坛,那红色的门楼,两扇朝外开启的红色大门,上面金灿灿的铜钉,门上方是漂亮的绿色琉璃瓦,雕工精美的瓦当,翘起的龙头,古朴庄重。到了地坛,朱红色的大门,更显庄重。
最妙的是正午的阳光,将婆娑的树影映衬着,有着说不出的曼妙。冬天的树已经脱落了叶子,枝条纤细,朝天空伸展,阳光把这些树影儿映衬在朱门上,显得无比灵动,那一缕缕树枝缝隙里透着朱红,有种欲说还休的美。中国古典审美,就是把红、黄、绿、蓝完美结合,同时又把动与静,繁与简结合着。
喜欢看江南的园林,精美的木花雕窗,蕴含着祝福与期盼。当阳光照过来时,那花窗就打在墙壁上,或者斜映在地面上,形成了漂亮的几何图案。随着光影脚步的游移,那花格子也在变幻着,古韵阑珊,仿佛那白色的墙就是花窗棂的舞台,可以尽情地展现。花窗棂也打在墙壁上的字画上,明明暗暗间,有种梦幻般的美。
江南园林里婆娑的竹影也极美。青翠的竹子将自己婀娜清秀的身影,打在身后的白墙上,白墙上是竹的影子,如水墨一般,与前面的竹子形成了立体的效果。你会有那么一瞬间,分不清究竟哪个是真实,哪一个是虚幻。古人是最懂美的,他们懂得利用光影之美,修成一个个镂空的小窗。那小窗是六角形的,当树影婆娑,形成漂亮的光影时,它们恰恰位于那些镂空的位置。当你经过,回眸凝望时,你眼前的仿佛是一轴画,明暗相间,你始相信,自然是最伟大的画师。
古往今来,人们赞叹着光影之妙。苏轼写《记随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在月光之下,看到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与柏树的影子,月光创造了美丽的效果。
有人说,光和影是虚无缥缈且捉摸不定的意境之美,它无穷地变幻着,是东方美学的灵魂所在。通过光与影,明与暗的变化,能勾勒出独一无二的东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