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要砍树——这是目不识丁的父亲四十多年前讲给我听的。
在以前,靠山吃山,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做饭、取暖主要烧木柴,砍柴是山里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山里人需要砍柴,但绝不随意砍树,到林子里砍柴,都是专门找寻那些已经死掉的树砍,也就是我们称作“立死干”的那种,即树已经死了但还立着不倒,当然也会砍拾林业部门伐木后留下的树枝。山里人爱山,自然也爱树,尤其是笔直挺拔的用材树。
十八岁那年的冬天,我独自到林子里砍柴,瞅准了一棵碗口粗的山杨树,我反复察看之后确认它是一棵“立死干”,就举起斧子一顿猛砍。当我砍倒树之后,突然发现那棵树好像没有死。我忐忑不安地把砍倒的树扛回家让父亲鉴定,父亲告诉我那树只是有些干枯,但还有可能活。我懊丧极了,为自己的轻率,更为那棵尚有可能长成栋梁之材的山杨树。
父亲抚摸着那棵山杨树,慢悠悠地告诉我,冬天的树没有了叶子,不容易分清是否是死树,尤其是那些生长在石崖沙丘上的树木,因为得到的水分养分比较少,为了保证熬过寒冷干燥的冬季,它们最大限度地把水分保留在根系上,表皮变得干枯,乍一看是枯死了,实际上它们是活着的,等来年大地回春,它们就会萌芽长叶、焕发生机。所以,山里人在冬天是不会砍树的,以免误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冬天不再砍树。
成为一名老师之后,面对禀赋各异的学生,我牢记父亲曾经说过的话,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作为自然人,存在个体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学生一律成绩优秀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有些学生的潜能是逐步显露的,急不得。从教四十年,我目睹了不少“丑小鸭”变“白天鹅”的例子,也目睹了不少同事为了争荣誉当所谓的名师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观武断,强求一律,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枯木尚有逢春时,千万不要把那些反应慢的学生一票否决。
我曾经教过两个学生,他们是亲兄弟,同在一个班,哥哥反应敏捷、活泼好动,弟弟沉默寡言、内敛木讷。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四年时间里,哥哥的学习成绩一直较为优秀,弟弟的成绩虽然进步缓慢却一直呈上升趋势,老师们预言哥哥将来会大有作为,弟弟则有可能和名校无缘。孰料高考成绩揭晓时,弟弟考进名校,哥哥只上了二本线。如果说这只是个例的话,那么诸多的所谓的“差生”,走上社会之后,不少人成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令人瞩目,就不再是个例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但不一定都要在春天绽放。
无论是一座平房还是一座宫殿,既需要栋梁也需要檩椽,以及其他材料,有各种型材的配合才能构成一座建筑。社会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三百六十行一起推动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浮躁,遵循教育规律,有教无类,循循善诱,避免主观片面、揠苗助长的追悔。
冬天不要砍树,看人不要武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拥有爱心和耐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外在的假象所蒙蔽,不要轻率、盲目地下结论,和氏璧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唯有如此,我们回想起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心里才能更坦荡更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