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湛江,海鲜美食之都,红树林之城,无人不知。但很少人知道,湛江的趁圩很有趣。“趁圩”?如果不懂,那么换个名词——“早市”,是否很耳熟?东北的早市经过网红宣传,已经成为旅游必去的打卡点。而来到湛江,但要了解湛江文化及风土人情,“去趁圩”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来了湛江若不去趁圩,就欠缺一点味道。
趁圩不是每天都有,但湛江五县四区,上百个乡镇,不敢说都有圩日,但都有圩,时间往往不一,或逢农历“一四七”,或“三六九”,或“二五八”,相邻的镇村,总能碰圩期不重复,其本意是创造更多交易的机会,方便想趁圩的人们。若是有心人,记住圩期时间表,绝不会走空。
趁圩,我喜欢去郊区市场,一来场地大,逛得舒服;二来临村,农民往来方便,乐意趁圩。没有农民的参与,圩日就失去了其特殊性,很多人都是冲着农家产品去。比如我一个亲戚,她家的大米都是趁圩买的农家自留红米,据说很容易煮软。麻章圩和坡头圩,这是市内最负盛名的两大圩,若论谁更好,其实不分胜负,只是麻章靠近赤坎,坡头临近开发区和霞山区,所以,赤坎人喜欢去麻章圩,而开发区和霞山区的居民,更常去坡头圩。我是赤坎的老居民,自然是帮衬麻章圩。
据史载,麻章圩至今已有400多年,圩期为农历的初一、初四和初七。第一次去麻章圩的人估计有点懵,太大了。原先的麻章圩没有那么大,后来建起了面积达110多亩的黄外市场,圩与市场相结合,规模极其可观。虽然大,人流也不少,尤其周末,本地人喜欢携家带口开车来采购,那阵子,人头涌动,热闹非凡,说个话都要扯着嗓子,不然同伴可能没听清。黄外市场本就应有尽有,圩日的农贸产品品种更加齐全,光是番薯有近二十种,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但趁圩,有趣的并不止于此。除了当地群众自产自销的纯天然食品,一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行业与农贸商品,才是趁圩的真正意义,例如,在市场的一角是活牛交易区,牛市买卖中间人“牛中”沿袭古老的买卖方式,用哑语手势表达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直到双方达成共识而成交;又如,有商贩在市场现场用小螃蟹制作螃蜞汁,传统地方风味美食,青草膏、炸虾饼、薯粉索、白米籺等,在圩日随处可见,总有适合的食物能尝鲜,饱腹一顿。
临海的湛江,冬天你或许能感受三十度的高温,需要穿上短袖。与其在北方的冰雪中赶早市,何不来湛江趁圩,来一场暖阳之约,相信那一定会成为你人生中难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