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正当童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自幼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时,我常常跟母亲下田干活,为着填饱肚子,也为了报答辛劳的父母。记得我11岁那年的盛夏,晨鸡刚报晓,我便揉着朦胧的睡眼跟母亲下田割禾。母亲使劲地踩着打禾机,我不停地挥动着镰刀,火辣辣的日头烤着金黄的田野,豆大的汗珠直滚下地。“年少不懂劳累”,我稍停下就坐在田埂上打瞌睡。10天下来,我和母亲两人竟把家里的10亩田收割完毕。
山里孩子深知生活的艰难,愈加发奋念书。我每天坐在土灶前一边烧火,一边写作业。在一次五年级尖子竞赛中,我得了一等奖,领了5元钱的奖金。一整天我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那天傍晚,母亲从地里回来,我却骗母亲说是捡来的钱。一向严厉的母亲竟以为我是偷别人的钱而大声责问。幸亏老师正好来家访报喜。谁会想到,那时的我只是想让母亲拿钱去买猪肉给一家人吃,才说了谎。因为母亲从来都不花孩子的奖金,只会用来给让她自豪的儿女买衣买鞋。
学校里,孩子们除了用功读书,还常常给老师捡柴火、挑水、种菜。每天清晨,老师的房门口总会放着一些菜,那都是孩子们从自家菜园里摘来的。
30多年后生活富裕的今日,当我们对新一代谈“感恩”时,竟显得这般苍白。在繁华的大千世界,人们似乎将“感恩”扔向了遗忘的角落。
今年秋,我们在教育的土壤里全面播撒下感恩的种子。尽管师者循循善诱,甚至苦口婆心,依然是“牵牛喝水”。“感恩月”暴露了我国当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感恩”反而更多是落在父母对儿女的身上。在父母与孩子的天平上,下沉的一方总是孩子。孩子大过天。父母年年不忘给孩子送生日礼物,而记得父母生日的儿女寥寥无几。当父母的,一味供给儿女物质享受,总以为给予丰盛的物质就等于奉献了伟大的父爱与母爱。孩子们小小年纪便学会讨价还价,刚上学,每到考试前就先和父母讲好,以吃喝玩乐作为分数的等价代换。父母为着脸上有光,自然也当了分数和物质的俘虏。然而如此抹上的光彩虽然也算生活的一面镜子,却只能照到外表,永远照不亮心灵。美好的心灵并非富足的物质所能买到。父母是儿女心灵的窗口,品行的镜子。孩子一旦形成恶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校想扭转乾坤又谈何容易?在学校,有些学生甚至会想:我给你面子,才听你的课;我给你面子,才帮你考好试。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让儿女闲着、乐着,自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们以为用“博大的爱”就能换取孩子的感恩与进取。事实恰恰相反,许多悲剧正由此酿成。没有爱心的人,又怎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饥寒思温饱,饱足得感恩。新时代的感恩教育必须在父母和学校的紧密配合中,有意识、反反复复强化中进行。唯有如此,新一代才不至于变成冷血动物。
“感恩教育”要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焦点。父母与师长乃至整个社会,只有用心教会孩子以一颗诚挚善良的爱心去感受、体念生活,才能让他们拥有一座通往人与人的心灵之窗的蓝桥,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让“感恩的心”,永恒、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