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一句词,道尽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月怀远、借月抒怀的情愫。从古至今,这轮悬挂在夜空中的皎皎明月,一直都是人们寄托情感、思考人生的载体。而赏月,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一份心境的品味。
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了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友人之间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对家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不同的诗句,不同的故事,都将月亮与人类的情感紧紧相连,使其不再是冰冷的天体,而是充满了温暖和人情味的象征符号。
赏月,赏的是一份心境,这份心境,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孩提时代,赏月是一场充满幻想的游戏。那时,抬头仰望夜空,总觉得那圆盘似的月亮,像是一块香甜的月饼,悬挂在深蓝色的幕布上,散发着诱人的光芒。我会拉着奶奶的手,指着月亮问:“奶奶,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他们会不会下来和我们一起玩耍呢?”奶奶总会笑着摸摸我的头,给我讲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那些关于月亮的故事,为我的童年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那时的月亮,是童话世界的大门,是无限遐想的源泉,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每一缕月光都洒满了快乐和幸福。
青春年少,赏月是一曲充满激情的旋律。告别了童年的稚嫩,带着少年的意气风发,我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这轮明月。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体会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读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我们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我们开始尝试着用文字去记录下月色,用歌声去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仿佛所有的情感,都能在这月光下得到释放和共鸣。那时的月亮,是青春的象征,是梦想的寄托,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每一缕月光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成年后,赏月是一杯香醇浓厚的清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生活的磨砺,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月色的感悟也更加丰富。我们会想起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也会想起白居易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体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不再像年少时那般轻狂,而是学会了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那时的月亮,是人生的镜子,是情感的沉淀,我们开始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每一缕月光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试想一下,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来到户外,远离城市的灯光和噪音,抬头仰望星空,任凭清凉的月光洒落在你的身上。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否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放松?你会忘记一切烦恼和忧愁,只剩下你和月亮,以及满天的繁星。
马英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