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春之牡丹,有人喜欢娇美艳丽的夏之月季,有人喜欢朴素无华的冬之腊梅,可我却喜欢淡淡幽香的秋之菊花。
菊花为菊科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的著名观赏植物,叶卵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大锯齿或深裂。重阳节前后开花,故又称“节花”。
九月秋风方起劲,又是一年菊花香。大树下、草丛中、田埂旁、小道上,屋前后、庭院内、公园里、小巷处、阳台上,只要稍加留意,准能看见秋菊那婀娜多姿、璀璨烂漫的倩影。朵朵金黄的花蕊上,密布着一只只小巧透黄的蜜蜂,一群群,一团团,嗡嗡嗡,倏而东倏而西,忽而上忽而下,像是忽闪着的点点镀金透亮的太阳雨。菊花芬芳隽秀,淡淡的幽香随着阵阵秋风,悠悠而至,抚摸着脸、搓揉着心胸,沁人心脾,让人在众多花卉已经凋零的时序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欲仙欲醉,积压已久的浊气、燥气缓缓宣泄于秋霜,融化于花丛草间。唐大诗人李白赞曰:“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次句抓住“笑”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菊花的情态,生动贴切地展示了菊花绽放的花容月貌;“逐臣”突出花多,香气四溢,诗人所到之处都有馨香氤氲的菊花向他招手微笑。三句运用典故、四句写实,分别抓住了“醉”“舞”二字,描写了作者饮美酒、赏菊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舞人人自舞的乐趣,表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性格及浪漫的气质。
菊花颜色丰富,应有尽有;色调柔和,含蓄温和。洁白无瑕,粉得艳丽,绿得娇嫩,蓝得如墨……唐陈叔达《咏菊》云“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作者先指出菊花霜间作花,露下开放的特点,然后紧紧抓住菊花的颜色去描写刻画。“紫蒂”“金英”,分别代表着一种花色,而这两种颜色的花相互夹杂,鲜艳醒目,又共同显示了秋天的多彩多姿,姹紫嫣红、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五代徐铉《菊》咏道:“细丽披金彩,氛氲散远馨。”诗首句描绘了菊花的色彩,点明了金黄金黄的菊花,“细丽”,细腻地刻画菊花的纤细、柔嫩、美丽的特质,刻画了篱笆边那温馨柔弱、令人销魂而又流光溢彩的金菊美丽动人的形象。次句“散远”一词,点明菊花芳香的特点,描写了金菊的芳香馥郁,香远益清,令人陶醉。唐末五代诗人、文学家罗隐的“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则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十分细腻地刻画了秋菊那黄白相间,花蕊纤柔,花蕾初绽,艳丽多姿,清香四溢特点,与徐诗不谋而合,令人拍手称奇。
人们欣赏菊花的姿色、风韵,更赞美它的精神,便赋予它人的品格。宋相王安石《黄菊有至性》诗称:“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宋爱国诗人陆游《菊花》赞颂:“菊花如端人,独立寒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都把菊花比作个性刚直、品行端正的君子。他们不惧怕险恶的环境,在恶势力面前表现出高洁之士的坚贞操守和刚直不阿的凛然正气。
菊花低调不张扬,春天百花争相竞放时,它独自一旁,默默无闻,不与群芳争艳,秋天它才悄然绽放,花叶不凋谢飘落。它是不慕虚荣、不肯媚俗、不争春华的隐者化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唐大诗人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郑谷的“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宋梅尧臣的“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众诗人都是通过菊来赞颂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更是最好的明证。
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它开放时,正是寒霜初降、草木凋零的季节,但菊性耐寒,敢于傲霜斗雪,傲然挺立,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宋末爱国诗人郑思肖赞:“花开不并百花红,独立疏篱意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尝吹落北风中。”前二句描写春天百花争先恐后地在众多的赏花者面前展示美丽,而秋菊却不声不响独自站于稀疏的竹篱边,安静地旁观百花表演。直到大家都厌倦了,赏花者也没了兴致,当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天,才悄然绽放,开得那么烂漫,如烟似火,美得一塌糊涂。“独立”二字突出了菊花凌霜傲雪、刚毅挺拔的形象。后二句用“宁可”“何曾”,对菊花宁死不屈的精神,赞叹不已。菊花宁可含香枯死枝头,也不会被残酷的秋风吹落地上,花枝分离。诗人以菊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气节。
晋袁崧的“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前二句,用菊花生长的自然环境来衬托菊花的高贵品格;后二句更进一层,赞赏菊花不趋炎附势、不屈不挠的品质与襟怀及经风历霜的顽强精神,与郑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菊花,个性刚直、品行端正的真君子,傲霜斗雪、坚强不屈的大丈夫。我喜欢菊花,我爱菊花;我买菊花,我种菊花;我养菊花,我梦菊花;我赞菊花,我成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