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的番茄、绿的莴笋、紫的茄子、白的萝卜、黄的土豆……不光五颜六色还分了深浅浓淡,单说一个绿:菠菜绿得老成,莲白绿得清新,大葱青白渐变,小尖椒绿得油光贼亮……呀,美院学生应来菜市场写生,这里堪称鲜活本真原生态的色彩王国。
一种油绿之物躺在香菜、小葱、芹菜的阵营里,模样安静,不知是菜是蔬。根据排除法,它不落户水果摊,想必划归蔬菜大家族。长约10厘米,粗细如中指,一端带蒂,一端渐细,尾部略尖翘,轻灵如女子的纤指。
“啥东西呀?”我举起一只,在摊主眼前晃悠。
“秋葵。”
“进口菜?”
“哪里哦,好多地方都有。”
“怎么吃?”
“凉拌。炒肉也行——但有点黏糊糊,还是凉拌最好吃。”摊主兴冲冲抓起一把:“来点?”
当然。对于吃货来说,任何新奇特异皆不容错过。
照摊主指点,清水烧开,倒入秋葵汆一分钟,捞起,斜刀切段,和切青椒差不多。青椒肚里有籽,秋葵肚里也有,不过秋葵籽长得较分散,一颗颗圆白如玉。指间感觉打滑,有黏液从切口处渗出,晶亮似芦荟的黏液。
生抽、醋、姜蒜末、花椒粉、少许糖,倒碗里搅匀。坐锅,倒点色拉油烧至青烟袅出,关火,油“滋啦”入碗,调料“齐声歌唱”。趁热将调料淋在码好的秋葵身上,讲究点的话滴几滴芝麻油。开动!
清香脆滑。用“小清新”喻其口感最恰当不过。无肉不欢者如我,大鱼大肉饕后来上一盘,既刮油又下饭,着实一箭双雕,绝配啊。
据说秋葵是因被冠上“奥运蔬菜”而一跃成为“网红”的。关于秋葵的原产地素有争议。国内多数资料认为秋葵原产于非洲,也有少数专家认定:我国自古就有!《诗经》《春秋》《左传》《汉书》里均有记载。宋代诗人陈师道有吟咏秋葵之作:“炎艳秋来故改妆,薄罗闲淡试鹅黄。倾城别有檀心在,依倚西风送残阳。”《本草纲目》也有记载:“黄葵二月下种,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长……”还有《辞海》里明明也说了:“黄蜀葵,一名秋葵,原产我国。”
毋庸置疑,小秋葵有大营养: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据说其养生效果不同凡响:能护肠胃、保肝脏、降糖补钙、护肤减肥……小小草本竟有此神通。
但我更关心食物的滋味与卖相。听说拿横切的秋葵能做图章,于是好奇心大作,持刀将秋葵横切成薄片,嚯,五星!青绿边儿,透明黏液包着颗颗玉籽,整个萌萌哒。敲散两只土鸡蛋,投五星于蛋液中,加盐,搅拌搅拌,平底锅略放油,细火慢慢烘熟——金黄蛋饼里镶嵌一只只翠色小五星,咬一口,蛋的浓香裹满隐隐山野清气,颜值、口感、营养俱佳。
秋葵清雅,入菜烹制无须花哨,吃的是独一份的口感。它虽能与腊肠、牛肉、猪肉搭档小炒,还能与苹果联袂榨成果蔬汁,但我比较倾向于将它与百合、竹荪、莲藕之类滋味清淡的食材“联姻”,门当户对才能相得益彰。
近日垂涎一款秋葵豆腐汤:秋葵切成1厘米厚片,豆腐切成1厘米见方,胡萝卜切菱形片,香菇划十字花刀。待水翻滚,入秋葵、香菇、胡萝卜、豆腐,中小火煨5分钟。一颗鸡蛋打蛋液淋入汤中,用勺搅成蛋花。撒盐,淋麻油,不用味精,起锅。
豆腐玉白、秋葵青绿、胡萝卜橘黄,蛋花云絮样轻游于汤里。一钵浓缩的山野原色,未及入口,光看就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