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色彩、纹理、质感等方面的石头,它们的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赏石,需要用心去感受,可以欣赏到石头的颜色、纹理、形态和意境等。
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是因家乡的宝石河。宝石河简直是奇石的世界。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有的石头透明,有的石头雪白,有的石头墨黑,有的石头呈土黄色,有的石头呈青灰色,有的石头呈深红色。有造型石,或为人形或为鸟兽或为楼台等;有图纹石,纹路如画,线条优美,或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有文字石,有似篆书,有似简化字,更有似草书,虽结构简单写意,但意蕴丰富。纹理疏密有度,简繁有致,或隐或现,色彩艳丽。从质地看,石质坚硬,有黑底衬白纹,有红底衬灰纹,对比强烈,图案清晰,人物、山水、鸟兽鱼虫等图案惟妙惟肖,浑然天成。从小在石头堆里玩耍,耳濡目染,我爱石,喜藏石。常常感觉石中有我,我中有石,为人处世也效仿石头的品质。
常言道: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面对一块精美的石头,那绚丽的色彩、优雅的格调、朴拙的造型、天然的纹理、深邃的内涵、超脱的灵气、坚贞的性格,这一切无不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让人领悟到一种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情怀。古往今来,奇石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名人雅士的钟爱和赞赏,遍载文赋典籍之中,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其外在之美,更在于其蕴含的独特内涵和精神魅力。奇石,其趣在石态,其情在会意,相互融通,方出境界。
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一方灵性的石头就是一方山水缩影,一段横切的历史。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韵味:壁立当空、挺拔峻峭者谓之“瘦”,四面玲珑、上下相通者谓之“漏”,轻盈飘逸、晶莹通澈者谓之“透”,石纹起伏、凹凸不平者谓之“皱”,色泽苍老、拙劣朴实者谓之“丑”。清人赵继恒诗云:“叠叠高峰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
中国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唐宋时期,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收藏、观赏奇石之风盛行。藏石、赏石一度成为宋代时尚,不仅文人墨客赋诗著文,还出现了许多专著。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成文于南宋的《云林石谱》,便记载石品116种之多,并各具生产之地、采取之法,又详其形状、色泽而品评优劣。明清时代,赏石活动进入繁盛期,赏石家层出不穷,石谱、石志纷纷问世。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把赏石意境从自然景观缩影和直观形象美,提升到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哲学高度。文人爱石,更多的是在赏石、品石中感悟人生。石的深层之道,在乎人的天然气质及博寓于情,醒透于理,精疑于性,广契于学,恒孕于养,最终表现在对石之真善美的追求。
石本顽,会心则灵。赏石的内涵是人的意念和石相通,情感与石相融,是人品与石道的统一,也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炼性过程。石头体现了自然的秩序,自然反映了天心,它讲求的是无为和顺应。对石头的欣赏,就是以顺应为美,以无为为上,摆脱知识的束缚,拾趣于理性之外。石出山野,虽居于人世,又超然于世俗,卓尔不群,仙风道骨,其不求名利,不事奢华,居庙堂而不傲,置草舍而不卑,既不仰视权贵,也不俯视布衣,朴实如野叟,天真若村姑,满面清风,朴实无华。因心清而不奢求,因无求而不媚人;因坚贞而呈纯真,因纯真而守自尊。石头所体现的坚贞、温柔、雄强、清秀、拙朴、灵透、顽丑、俊逸、刚直、含蓄等内涵意韵,赏石者一旦心领神悟,便会产生极大共鸣,启发灵智,其情操其修养亦会受到很大影响乃至改变。
奇石之奇,是一种自然形态,不是人为改造出来的。我们可以欣赏它们的美丽和独特之处,但是不能过度干预和改变它们的本质。比如,一些人为了让奇石更加美丽,会使用化学药品来处理它们的颜色和纹理,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奇石的原有价值,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果造假来销售,那么也会给行业信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尊重奇石的本质,不要过分干预。
石头就像一本无字的天书,携着亿万年鲜为人知的绝密趣闻,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宇宙生命来龙去脉、自然沧桑变迁,承载着自然奥秘,展示世间栩栩如生的百态炎凉,见证与预料世间万物衍化,记载着人文沉淀。石可悟而不可言,静静与灵石相对,细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得超然而空灵,因怡然而仁爱,心游万仞,独与天地万物共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