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静心之时一本书一杯茶一盏晚灯,似乎就足以和内心的自己怡然相处一室,静心翻阅,轻声阅读那些曾熟悉的书籍,萧萧的秋意中书香缭绕。年少时一书在手速速翻阅,囫囵吞枣地在白日与黑夜的交错中匆匆读完厚厚的一本小说,年轻的心尽兴而满足,就像饱食了一份大餐,丰富而精彩的情节强烈真切地印刻在脑海里。往前赶的状态会在岁月的一波三折里有所变化,买书不再冲动,读书细嚼慢咽,速度在品质与意境中慢慢缓起来。翻阅旧书,把阅读变成慢读精读,在曾经已读过几遍的故事里,在泛黄的书页中寻觅再次阅读的意与境。一支小小的铅笔轻置在书页的缝隙中,只为了在阅读的过程中细细画下自己曾经喜欢的词句和片段,年少轻狂时读来不知深意,人到中年生活与阅历不经意间增加了阅读本身的厚度与深度,重拾一本旧书细细品来,感觉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好久未见心情愉悦。
秋风起处有书声,不经意间又翻阅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淡淡的笔墨中蓄藏着离愁别绪,萧瑟的深冬里先生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只为与老屋永久地别离,故乡的记忆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闰土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记得初中时代阅读《故乡》时,关于故乡的意境很淡,故乡只是鲁迅先生笔下儿时玩伴闰土的憨厚与可爱,是先生再次见到闰土时的失望与内心的落寞之情。至于与故乡分别的惆怅,回到故乡心中的万千情愫或许是因为年少经历的缺失而未曾有更深的感悟。而今时光匆忙人事已迁,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再回故乡老屋依旧,门前金黄的麦穗依旧,亲人的身影有的已衰弱了,有的早已变成了村口一座矮矮的坟,回得去的是故乡的路途曲曲弯弯却依旧熟悉,回不去的是老屋在眼前,却无法留住回乡的人儿。匆匆看一眼,院前坐一坐,抚摸那儿时的窗窗台台,跳跳那沟沟坎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结在内心滋长,村庄里儿时的玩伴越来越少,陌生的面孔时有出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现实情景无法回避,“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时有遇见。人到中年回忆是杯香醇的酒,故乡是心中百转千回的梦境,如今读起《故乡》更觉亲切。
也是在故乡的老屋房檐下,秋雨绵绵秋意浓,我再次领略了一番《虞美人·听雨》中的宋词的意与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四季里我最钟情秋天,钟情秋天的雨。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眼前仿若可见一位白发老人,久久伫立于僧庐之下,如梦如痴地倾听着雨声,而老人此时的感受,引而未发,如同国画上的空白处,留给读者去描绘。于是一念之间在故乡老屋的书桌前我一气呵成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雨的意境》,收笔之时故乡的雨丝随风而入沾惹了我的发梢和面庞,润润的柔柔的欢喜着我的内心。
阅读是一场人生的遇见。在别人的文字里,在古人的唐诗宋词里,我始终相信书中的意境终有一场会是我们人生的场景再现。而精读一本书一首词更是一场心灵之约,那份顿生的似曾相识之感让人深陷其中,或许这就是放慢速度精读一本书的魅力之处。初读不知曲中意,而今已是曲中人。在书本营造的意境里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阅己,越己,悦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