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0岁之后,说自己还是青年已显得勉强,说属于中年又心有不甘,回首30岁那段焦虑的时光,才发现原来正处于人生的分水岭。
那时从东莞法院调到省法院已3年,工作得心应手,同事关系和谐,论文频频获奖,常受邀讲学,工作算是站稳脚跟,打开了名气。入住新房子一年,不再漂泊不定,房子面积足够使用,月供尚能接受,上下班时间可控,生活算是安定下来了。人生表面风平浪静,甚至在旁人看来春风得意,但自己却觉得危机四伏。
工作虽颇受赞誉,却不受部门新领导待见,经常为各种日常事务所烦恼。虽作为优秀人才连跨三级调动,但在人才济济的省法院却无明显优势,严重的内卷下看不到晋升之路如何走。房子月供后存款无多,经济略显拮据,不清楚何时才能经济宽裕。单身已有一段时间,父母催婚的压力间歇性袭来,何时能成家一片茫然。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离自己的期望值都还很远。
有焦虑就有动力,希望尽快解决焦虑,早日实现“三十而立”。那时的拼搏可谓四处突围,工作上先是借调到组织部,回原单位后换到其他庭室,不再受原处室管理,直到后来离开法院到经济部门,暂时摆脱内卷的压力。学业上考博士,增加以后晋升的竞争资本,也终于在30岁如愿考上。经济上学习投资理财,在收益与交学费之间快速交替,直到33岁有些许存款后,心态才有所平和。感情上不停地相亲,频密时达到一周一人,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直到33岁结婚才将家庭稳定下来。
回首那些年走过的路,才发现也许是过于急切想证明自己,过于迫切想“立”,才会让焦虑成为那段时光的底色。适度焦虑无可厚非,但过度焦虑就会成为问题,若心态浮躁,就容易患得患失。后来的努力虽初步解决了30岁遇到的问题,却未必是最优选择,可能只是治标,却未治本。自己直到38岁才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在追求欣赏的人生上平稳前行。
如今才明白,“三十而立”中的“三十”不是一个确数,而是概数,它提醒每个人至此前后要考虑“立”的问题,却非说“三十”想“立”就能“立”,且古人对于“三十”的心理年龄与今人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对于“立”的定位,物质自立与家庭自立是第一层面,精神自立是第二层面,而灵魂安宁是第三层面,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才是“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青年或中年只是外界赋予的符号,并不是那么重要,人生探索是一个过程,无法一步到位,只要不失去想飞的心,不忘记飞翔的姿势,就终能找到答案,找到自己花开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