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对于竹子,有着极其深厚的缘分和喜爱之情,经常将其赋予人格化的精神象征。
蒲松龄爱竹如命,他将竹子移植于院内,朝夕与之相伴,并在《斗室》诗中吟道:“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窗下,白日翠竹摇曳,晚上月泄清辉,窗上还倒映着斑驳婆娑的竹影,这让蒲松龄感到无限的舒心和惬意。其实试想,如果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处庭院,并栽上几行竹子,每日对着竹子吟诗作赋,岂不也是一件人生快事?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因为空心挺直、四季常青,被古今文人誉为君子,象征着高雅、刚直、有节气。它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人如竹,竹如人,坚强、柔韧、谦虚,既是竹的品质,也是一个人的品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在清代·郑燮的《新竹》中,竹子又被赋予另一种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的《竹石》,再一次将竹子神化: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无论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竹子的根一直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竹身依然挺拔和坚劲。
古人爱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竹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代表了精神力量,代表了智慧和勇气,也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象征。
文同是北宋年间画竹高手,为了能够画出逼真的竹子,无论严寒酷暑,他长年生活在竹林里,从未放弃。为了画好狂风暴雨之中的竹子,他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体,一到下雨天就跑到竹林里,去观察随风摇摆的竹子。长年累月坚持不懈,他对竹子与季节和天气之间的状态,了如指掌,一清二楚。以至于后来文同再画竹子,根本不用画草图。慢慢地,登门求画的人开始络绎不绝。于是,文同又在自家的后院种了大面积的竹子,日日观察,夜夜揣摩,等到竹子一长新芽,便回到房间将观察到的画下来,长年累月地坚持下来,竹子的各种形象便根深蒂固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哪怕是友人突然造访,突然要求画一幅青竹图,他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出了竹子的精神和傲骨。这便是胸有成竹的典故。
古人与竹子之间的缘分,深深浅浅,各不相同,有时候,是在无意之中,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时候,终其一生,对于竹子的情怀也无法割舍。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亦爱竹成癖,他每到一个地方,哪怕是临时居住几天,也要叫人在宅旁种下青青翠竹。有人问他:“暂住何须尔?”他则指着刚种下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无此君?”为此,王徽之被称为“竹君”。写字作画的时候,他一定要在笔墨纸砚旁边放一两片竹叶,闻其味,学其风骨。与人闲聊时,手中也不时把玩着一两片竹叶,似乎在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竹子一样的人士。哪怕是在吃饭的时候,每个杯盏之上,都要用竹叶点缀,真的是完完全全地将身心日常都融进了竹子之中。
在古代,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生而有节,象征着正气,弯而不折,象征着傲骨。
竹子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爱竹,惜竹,今人更要学习竹子的品质,用以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高雅,清丽,胸有成竹之人。